浅谈鹅膏菌
4月份是吃蘑菇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影视作品中那些经典蘑菇形象的原型:鹅膏菌。
18世纪欧洲文献中描述过这样一类蘑菇:有一个大的白色菌褶、白色斑点,通常是深红色的菇类——毒蝇鹅膏,因其美丽的外表和各种神奇的故事与传说,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蘑菇形象。尽管外表美丽,但这种蘑菇是有毒的。
汉语中“鹅膏”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食用菌专著《菌谱》,里面提到这类蘑菇在开伞前形似鹅蛋,味道不输肥肉,因而得名。
鹅膏属隶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伞菌目、鹅膏科。在我国约有120多种,其中既有美味的食用菌,也有让人一命呜呼的剧毒蘑菇。在过去几年,广西区内有记录的毒蘑菇中毒事件中有一半以上是有毒鹅膏菌引起的。
剧毒鹅膏在我国共分布有12个物种,分别是:a.致命鹅膏(A. exitialis); b. 灰花纹鹅膏(A. fuliginea); c. 拟灰花纹鹅膏(A. fuligineoides); d. 灰盖粉褶鹅膏(A. griseorosea); e. 软托鹅膏(A. molliuscula); f. 淡红鹅膏(A. pallidorosea); g. 小致命鹅膏(A. parviexitialis); h. 裂皮鹅膏(A. rimosa); i. 近灰花纹鹅膏(A. subfuliginea); j. 黄盖鹅膏(A. subjunquillea); k. 假淡红鹅膏(A. subpallidorosea); l. 鳞柄白鹅膏(A. virosa)。
剧毒鹅膏毒性极大,仅食用数朵就可能引起死亡。其毒性成分均为同一类物质:鹅膏毒肽。食用后6-48小时首先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48-72小时会出现短暂的假愈期,72-96小时后开始出现急性肝损伤,5-16天后死亡。
此类毒性物质化学性质极为稳定,几乎不可能通过长时间放置或高温烹饪来去除。
唯一避免中毒的方法只有:不要食用!
为了避免死亡的严重后果。在食用前或中毒早期可以通过一些特征初步辨认是否为剧毒鹅膏菌。
注意:以下方法仅适用于鹅膏菌,其他种属的蘑菇不适用。
注意:以下方法仅能初步辨识是否有剧毒,不能作为是否可以食用的标准。
注意:非剧毒蘑菇不等同于可食用的蘑菇
一株典型的鹅膏菌具有以下特征:头上戴帽子(菌盖伞状)、腰间系裙子(菌环)、脚上穿鞋子(菌托)。只有鹅膏菌属同时具有这三种特征,但不是所有的鹅膏菌都全部具备这三种特征。
前述12种剧毒鹅膏菌均同时具有这三种特征。不食用同时具备这三种特征的蘑菇,可以避免大多数中毒致死的情况。
观察菌托,12种剧毒鹅膏的菌托多是一个膨大的球状体。“长筒靴”型的菌托为非剧毒鹅膏。
观察菌柄:12种剧毒鹅膏的菌柄都是实心的。菌柄空心的为非剧毒鹅膏。
观察菌环,剧毒鹅膏的菌环多长在菌柄的最顶端(顶生)或靠近最顶端(近顶生);但仍有部分样本菌环位置相对较低。此外菌环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脱落,因此不能把没有菌环作为辨识蘑菇的决定性依据。
灰花纹鹅膏,剧毒,菌环位置较高,左一菌环已脱落
观察菌盖(菌伞顶面):12种剧毒鹅膏的菌盖边缘都没有沟纹。菌盖有沟纹的为非剧毒鹅膏。
致命鹅膏,剧毒,伞盖边缘没有沟纹
小豹斑鹅膏,有毒,非剧毒,伞盖边缘有沟纹
再次提醒:以上方法仅能用于初步分辨剧毒鹅膏,部分可食用菌同样具备类似特征(如顶生的菌环、无沟纹的菌盖、实心的菌柄)。
一般群众避免毒蘑菇中毒的方法依然是:
不要采摘野生蘑菇
不要购买不认识的蘑菇
不要食用野生蘑菇,特别是多种蘑菇混合的菜品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