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07日 来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所 阅读次数:

  近年来,随着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非法添加事件不断曝光,大家纷纷误以为这些非法添加物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这一误解使人们对食品添加剂闻风丧胆、避之不及。食品添加剂果真这么可怕吗?我们该怎样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呢?

  1、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的或者天然的物质。像我们常用的防腐剂、抗氧化剂、疏松剂、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都属于食品添加剂。称为“食品工业的灵魂”。

  食品添加剂分成化学合成和天然的两大类,如维生素A、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A等;化学合成的色素、防腐剂、甜味剂等。

  2、为什么一定要使用食品添加剂?

  一个是加工工艺的需要,二个是满足我们对口味或营养的需求,三是保障食品安全

  3、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如果食物里的防腐剂和充气包装中的氮气。

  ●改进食品感官特性,如冰激凌中的乳化剂、增稠剂

  ●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如食用油中的抗氧化剂

  ●利于食品加工操作

  ●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如添加钙、铁等营养强化剂。

  ●作为特殊膳食用必要配料或成分,如婴幼儿配方食品。

  我们能在超市购买到各式各样的食品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食品添加剂。比如防腐剂,防腐剂的出现使得过去难以保存的食品可以实现长途运输,甚至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味。

  4、食品添加剂会危害健康吗?

  合理规范使用符合国标对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的要求,且符合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不会影响健康。

  当下人如同惊弓之鸟,谈“剂”色变,是因为一些不法商贩滥用或违法使用添加剂造成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

  食品添加剂≠违法添加物

   5、什么是滥用食品添加剂:

   1)超出国标规定的使用范围。比如在大米上着色素、加香料,三黄鸡上涂黄色色素,茶叶中加绿色色素,枸杞子用红色色素浸泡,肉制品使用防腐剂,面条中加入黄色色素或绿色色素等

  2)超出国标规定的使用量,也就是常说的超标;

  3)违背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使用食品添加剂来掩盖食品的缺陷,掺杂、掺假,或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比如:用香精腌渍鸭肉伪造牛羊肉。

  6、什么是违法添加:

  1)加入的添加剂不在国标允许的范围内,就属于违法添加行为。如: 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腐竹、粉丝;苏丹红辣椒粉、鸭蛋、塑化剂饮料、三聚氰胺奶粉、饺子皮凉皮、酿皮(面条)及粽子中添加硼砂等;

  2)使用工业级产品也属于违法添加。例如:工业明胶、工业柠檬酸、工业硫酸铜、工业用甲醛泡发海参、鱿鱼等。

  7、“不含防腐剂、零添加”的食品更安全吗?

  近几年,号称 “零添加”、“无添加”的食品越来越多。一般消费者选购食品时优先选择“不添加”“零添加”等食品,认为“不含防腐剂”、“零添加”更安全,真是这样吗?

  我们先了解防腐剂主要是用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和保鲜剂的话,肉制品、烘烤食品、方便食品、水果,甚至酱油和醋等食物或调味品就很容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甚至还可能产生毒素,从而危害人体健康。且食品在开封后更容易受到污染和变质。

  而那些号称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却用盐或者糖来防腐。盐摄入过量会造成血压升高、肾脏负担加重、胃癌风险上升等危害。

真的“零添加”食品,也不等于一定安全。而一些商家号称所谓的“零添加”两种情况,一种是允许添加而不添加;另一种是未添加非法添加剂,比如,食品中未添加三聚氰胺、一滴香、肉中宝等,它本就不应该出现在产品里,标明“零添加”更是多此一举。

  适当的添加可以减少和消除食品制作过程中有害物的产出。如在腌制食物时,适量添加抗坏血酸(俗称的维生素C),可以有效降低致癌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在一些蛋白含量比较高的食品中添加防腐剂,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防止腐败变质等等。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