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常见毒蘑菇中毒防治手册
目 录
1.前言
2.广西常见毒蘑菇中毒类型及其种类
3.毒蘑菇中毒诊断和治疗
3.1 毒蘑菇中毒诊断要点
3.2毒蘑菇中毒治疗要点
4.毒蘑菇认识之误区
1.前 言
广西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地跨珠江、长江、红河、滨海四大水系,气候温暖,雨水丰沛,光照充足,发现野生植物288科1717属8562种,数量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3位。广西境内多地的水土和气候都十分适合野蘑菇的生长。由于野蘑菇味道鲜美、容易获得、无农药污染等原因,受到不少老百姓的喜爱。但由于野蘑菇中有不少是毒蘑菇且外形和可食蘑菇十分相像、肉眼难以辨别,广西每年因误食毒蘑菇而导致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近年来,随着我区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强化监测和深入研究,一些常见的毒蘑菇种类和品种被鉴定和收集,为提高公众对毒蘑菇的认知能力,特别是农村地区居民,提高医疗机构毒蘑菇中毒的诊治能力,我们倡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形式,深入、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
感谢中国疾控中心李海蛟博士对本手册编审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广西常见毒蘑菇中毒类型及其种类
在广西,主要的毒蘑菇中毒症状类型可分为4种,即:(1)胃肠炎型、(2)神经精神型、(3)急性肝损害型、(4)急性肾衰竭型。
2.1胃肠炎型
毒蘑菇种类:能引起胃肠刺激的蘑菇种类很多,在广西,主要种类有大青褶伞、日本红菇等。
中毒症状:误食该类毒蘑菇后,大多数在食后15分钟至2小时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可能伴有焦虑、发汗、畏寒和心跳加速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肌肉痉挛、循环障碍或者电解质流失。对于小孩,体液快速损失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胃肠炎症状在8-12小时后会自发消退。
大青褶伞
主要特征:菌盖直径5-25厘米,白色,半球形、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突起,幼时表皮暗褐色或浅褐色,逐渐裂变为鳞片;中部鳞片大而厚,呈褐紫色,边缘渐少或脱落。菌褶初期污白色,后期浅绿色至青褐色或淡青灰色,菌柄长10-28厘米,直径1-2.5厘米,污白色,圆柱形,有菌环,基部稍膨大。
时间与生境:5-7月份,群生或散生,喜于雨后在草坪、菜地上生长。
分布:全区各地分布。
毒性:主要引起胃肠严重不适,在广西桂林、河池、钦州等地发生多起中毒事件。
日本红菇
主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6-13厘米,中央下凹,脐状,后伸展近漏斗状,边缘反卷,白色至污白色,表面常具有浅褐色鳞状物。菌肉较厚,白色,不变色。菌褶很密,近白色,受伤不变色。菌柄白色,短,4-6厘米,实心。
时间与生境:6-9月份在阔叶林地上群生或单生。
分布:全区各地分布。
毒性:2020年6月在广西兴安县发生1起中毒事件,2人中毒。
2.2神经精神型
毒蘑菇种类:能引起神经精神型中毒的毒蘑菇种类较多,主要产生3种类型的神经中毒:(1)含毒蕈碱种类产生外周胆碱能神经毒性;(2)含异噁唑衍生物种类产生谷氨酰胺能神经毒性;(3)含裸盖菇素的种类产生致幻觉性神经毒性。
中毒症状:误食后发病快,通常在15分钟至2小时发病,含毒蕈碱蘑菇中毒临床症状特征表现为多涎、流泪、出汗、排尿、腹痛、腹泻及呕吐,并且常伴有心搏过缓、呼吸急促、瞳孔缩小、视力模糊,甚至出现幻觉;含异噁唑衍生物种类中毒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运动性抑郁、共济失调、精神错乱、视觉畸变、头晕、兴奋、严重者出现昏迷、抽搐等;含裸盖菇毒素蘑菇中毒临床症状特征表现为神经病症状、视觉错乱、色彩和形态干扰、精神欢快、动作失调等,躯体感觉如头脑眩晕,精神沮丧并伴有焦虑不安。
残托鹅膏
主要特征:菌盖直径3-8厘米,幼时卵圆形,成熟后平展,菌盖表面淡褐色至深褐色,表面菌幕残余角锥状,白色至淡灰色,易脱落,菌盖成熟后边缘有沟纹。菌肉白色,菌褶离生,较密,不等长,白色。菌柄基部膨大近球状。
时间与生境:夏秋季单生、散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分布:全区各地分布。
毒性:有毒,含异噁唑衍生物毒素,神经精神型。2020年5月恭城县发生1起19人中毒事件。
2.3急性肾衰竭型
毒蘑菇种类:能引起急性肾衰竭型的毒蘑菇种类有十余种,广西目前发现了鹅膏菌属的假褐云斑鹅膏。
中毒症状:中毒后具有8-12小时的潜伏期,从误食到肝损害一般是1-4天,肝转氨酶升高约为正常上限的15倍,反映出肝功能中度受损。肾功能损害的表现为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病。在肾损害阶段,采用对症支持治疗,约25%的病例需进行血液透析,恢复需要3周左右,没有肝肾后遗症。
假褐云斑鹅膏
主要特征:菌盖中度至大型,直径5-15厘米,淡灰色、灰色至灰褐色,具深色纤丝状隐生花纹。菌柄白色,常被白色纤毛状至粉末状鳞片,近顶部常有菌环。菌柄基部具有菌托,浅杯状。
时间与生境:夏秋季生于各种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分布:全区各地分布。
毒性:有毒。2020年6月天等县发生1起23人中毒事件。
2.4急性肝损害型
毒蘑菇种类:主要是由含有鹅膏肽毒素的鹅膏菌属、盔孢伞属的一些种类引起。鹅膏菌属常导致死亡的发生。
中毒症状:明显表现出4个阶段(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和内脏损害期)
(1)潜伏期(6-12小时),误食鹅膏菌后,一般发展较慢,有6-12小时的潜伏期,之后才出现中毒症状。具有潜伏期这一特点对中毒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因为大多数其他毒蘑菇食用后2小时内就表现出症状。
(2)急性胃肠炎期(6-48小时),潜伏期过后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剧烈腹痛、“霍乱型”腹泻等肠胃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酸碱紊乱、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脱水和低血压。这个时候的肝功能指标往往是正常的。这个阶段一般维持12-24小时。
(3)假愈期(24-72小时),胃肠期过后,症状消失,近似康复,1-2天内无明显易见症状,容易给临床医生和患者造成一个康复的假象。在这个阶段尽管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但肝功能酶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胆红素开始上升,肾功能也开始恶化。
(4)内脏损害期(72-96小时),假愈期过后,患者重新出现腹痛、带血样腹泻等症状,病情迅速恶化,出现肝功能异常和黄疸、肝肿大、转氨酶急剧上升,严重的高达几千甚至几万,随着这些酶活性的急剧增加,肝肾功能恶化,凝血功能被严重扰乱,引起内出血,最后导致肝、肾、心脏、脑、肺等器官功能衰竭,5-16天患者死亡。
致命鹅膏(又名白毒伞)
主要特征:菌盖直径4-12厘米,白色,边缘平滑无沟纹。菌褶离生,白色,稠密。菌柄白色,光滑或被白色纤毛状鳞片,基部近球形。菌环顶生或近顶生,白色,膜质。菌托浅杯状,白色。
时间与生境:春夏季生于亚热带阔叶林中地上。
分布:全区可能有分布。
毒性:剧毒。其最主要致死毒素为鹅膏毒肽,对人的致死剂量为0.1mg/kg体重,一个中等大小的子实体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
灰花纹鹅膏
主要特征:菌盖中等大小,直径5-9厘米,灰色至深灰色,暗褐色至近黑色,表面具深色纤丝状隐花纹,菌柄白色至浅灰色,常被浅褐色鳞片,近顶部有菌环。基部近球形,有菌托。
时间与生境:夏秋季生于亚热带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分布:全区可能有分布。
毒性:剧毒,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导致死亡的种类。
3.毒蘑菇中毒诊断和治疗
3.1毒蘑菇中毒诊断要点
病史
有食用野生菌的历史,有同食成员集体发病的流行病学史。
标本的确认
食后残存的蘑菇标本或者由采集者及其家属再到现场采集标本请蘑菇专家确认是否为毒蘑菇。
临床表现
不同毒蘑菇的中毒类型所产生的临床症状不一样。例如,误食鹅膏菌后有6-12小时的潜伏期,这点非常重要,一旦有潜伏期出现,就要考虑到是鹅膏菌中毒,需要及时送至条件好的医院进行治疗。
实验生化检查
中毒者血常规大多升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中毒患者血常规正常;鹅膏毒蕈中毒的患者,血液中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可在24小时内开始升高,而且是进行性上升,可高达几千甚至上万个单位。
毒素测定
通过采集中毒者食后的残留物、呕吐物、排泄物、血液等送至有条件的机构进行鉴定。
3.2毒蘑菇中毒治疗要点
目前世界上尚无治疗毒蘑菇的特效药,唯一办法就是早治疗,临床治疗为对症支持治疗,不同种类的蘑菇引起的中毒,其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不同,总的治疗原则如下。
催吐:误食后早期进行催吐是排出胃内毒物的最好办法,并可加强洗胃的效果。
洗胃:早期洗胃可以清除胃中绝大部分未经吸收的毒物。
导泻:毒蘑菇随食物进入肠道后,洗胃便无法清除,可利用导泻的办法,促进肠蠕动,使毒物尚未被吸收就通过肠道被排出。
吸附:口服活性炭可以很好地吸附一些蘑菇毒素。
血液净化:包括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血浆置换、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等。
药物治疗:只有少数中毒类型有特效解毒药物。
4.毒蘑菇认识之误区
误区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错!根据颜色和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等剧毒蘑菇,其颜色为灰色或白色。
误区二:蘑菇跟大蒜、银器等同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色就无毒。
错!蘑菇毒素不能与银器等发生化学反应,也就不能产生颜色变化。如鹅膏毒素就不能发生颜色反应。
误区三: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蘑菇有毒无毒主要看该种类是否有毒,通常与生长环境没太大关系。
误区四:受伤变色或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
受伤变色或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的特征,不能仅凭受伤变色或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误区五: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
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和作用与人是不一样的。很多剧毒的蘑菇成熟后很容易生虫、生蛆。
误区六:去年这个地方采的蘑菇吃了没事,今年在这里采的同一蘑菇怎么中毒了,是不是蘑菇变异了。
错!是因为采了外形很相像的另一种毒蘑菇所致。毒蘑菇种类繁多,极易与可食种类混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很难从外观形态上区分哪些是有毒的,哪些是无毒的。
通俗地说,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蘑菇多有毒,尽量不吃!
参考文献
陈作红,杨祝良,图力古尔等. 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 科学出版社,2016。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