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新闻中心>疾控要闻>内容>

广西首次从外国务工人员中发现HIV-1非洲流行毒株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9日 来源:医学编辑部 阅读次数:
     近日,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制研究所团队在《应用预防医学》杂志2018年12月第6期发表的最新研究指出,其在广西首次发现因出国务工感染来源于非洲的HIV-1流行病毒株病例1例,呼吁加强艾滋病防控工作。
    据了解,该病例患者为男性,上林籍,2015—2016年赴加纳务工,期间曾与一名10多岁黑人女孩发生2次非商业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还因患“疟疾”曾多次到当地私人诊所输液治疗,出现过血肿现象,怀疑有不安全注射。2017年初,其计划到俄罗斯淘金,在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HIV-1抗体为阳性。2018年3月,在上林县人民医院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根据分子进化树分析显示,该病例毒株的基因亚型为CRF06_cpx,为来源于非洲西部加纳HIV-1的流行毒株。CRF06_cpx是由A、G、K和J四种不同亚型的毒株重组形成的流行重组型毒株,首次在2002年被发现和命名。非洲西部HIV感染者主要有A,G,CRF02_AG和CRF06_cpx等4个流行毒株,其中加纳以CRF02_AG为优势毒株,CRF06_cpx占少量。该例为广西首次发现的因出国务工感染非洲国家HIV流行毒株的病例。
    近年来广西有大量人员到非洲从事劳务工作,在出国务工期间曾有不洁性行为发生。鉴于出国务工返乡人员存在HIV感染风险,需加强对前往非洲等艾滋病高发区人员的预防艾滋病的卫生宣教,同时加强对于该类人员的艾滋病监测检测工作,以降低劳务人员在境外的患病风险,预防HIV新毒株的输入与扩散。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