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CDC对蒙山某误食断肠草自泡酒重大中毒事件开展应急流行病学调查
接到报告后,广西CDC领导唐主任、赵副主任深感事情重大,结合蒙山县CDC转达当地政府要求送检现场样品紧急检测事宜,紧急部署该事件处置兵分两路,一路由自治区CDC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所梁主管技师带队赶赴蒙山,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另外一路在该中心所在地开展,由该所公卫医师及样品受理人员和理化检验所密切配合,全力做好可疑毒物应急检测评价准备工作。
梁主管与钟硕士等经过长途跋涉后,于当天晚上9点到达蒙山县,立即与梧州市、蒙山县CDC相关领导、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开会研究,分析现有材料,确定调查方案,初步认为该事件属于化学性中毒事件,原因待查。
同样是当天晚上9点,蒙山县CDC韩副主任等亲自送检现场采集的剩余米酒、汤水等样品到达广西CDC。与往常一样,样品受理人员马上做好样品受理与检验任务安排,理化所雷、廖、梁副所长等人员各负其责,全力协调组织部署相应检测工作,苏主任技师和张主管等连夜加班检测。终于在5月26日凌晨1时36分,从米酒样品中确定检出钩吻碱,并先后排除鼠药、氰化物、亚硝酸盐等毒物。结合现场气候地质适合断肠草生长特点,初步认定该事件为食用含有钩吻碱的“断肠草”所致。检测结果马上通报送检的蒙山县CDC韩副主任并通过他发回、报告蒙山县政府等相关部门。该检测结果在自治区公安部门得到证实,相互印证。
但是,米酒样品中的钩吻碱从何而来,目的何在?梁主管们本着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和现场流行病学专业人员的工作职责,不顾近60岁高龄,在公安部门已经封锁现场情况下,带领钟硕士和蒙山县CDC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不辞辛劳,于27日早上8时30分,舟车兼程,徒步2个多小时,来到偏远的事发民工居住地,刚好碰上整理遗物的家属。经过耐心、详细的询问,得知事情原由:他们于5月24日20时收工后烹饪,21时进食晚餐,其中5人饮用23日浸泡的、含有前些天从山上采集的断肠草根的米酒(自认为是补酒)后相继发病死亡。事发地为当地某承包人从某林场所在地承包的南丹籍速生桉护理农民工居住地,距蒙山县城约35公里,离村委会约10公里,交通不便,走路约需2小时30分。来到此地工作的农民工共10人,6男4女,均为瑶族。住所为临时搭建薄膜帐篷,居住环境非常差,饮用居住地旁边的山间水,自搭厕所。令人揪心。
该事件说明,富余农民工应该尽量在本地就业,千万不要采食不熟悉的或者是容易混淆的山上植物,加强农民职业安全培训,防止类似中毒事件发生。
(广西CDC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所 供稿)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