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度喜获4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
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得4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其中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由唐振柱主任医师负责的“广西艾滋病监测体系建立及应用研究”荣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该项目属于卫生领域,应用流行病学、疾病监测和传染病管理等方法,科学创新建立和完善广西艾滋病病例报告和哨点监测系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分析应用,全面动态掌握艾滋病流行特征及趋势,摸清流行影响因素,评估综合防治效果,本研究成果已被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和推广应用,科学指导艾滋病防治政策的制定,成果及时成功地实现了防治策略与措施的转化,防控成效显著,获得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表学术论文39篇,其中SCI期刊3篇,中文核心及科技核心期刊19篇,具有较高的应用和学术价值。
由赵鹏主任医师负责的“保健食品安全性和功能学评价体系建立与应用”荣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该项目致力于保证市场准入的保健食品既安全又有保健功能,不断研究、探索、验证保健食品新的功能项目的检验评价方法,对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56个厂家的1020个报批保健食品完成了检定评价,该评价体系每年间接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20-30亿元,并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体系平台先后引进3名博士、在职培养2名博士。以该体系为依托与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先后联合培养了4名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后。该体系的研究人员共发表了135篇相关学术论文,其中77篇核心期刊,据不完全统计论文被引用600余次。项目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部分创新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周月姣副主任技师负责的“低档暗娼艾滋病防治集成干预模式及应用”荣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三等奖。该项目应用流行病学、行为学、心理学及人文关怀等理论与方法,首先在全区开展低档暗娼人群摸底调查,根据专题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措施:在全区创建县、乡、村三级多元防艾干预网络,扩大高危行为人群干预队伍,干预人员深入低档暗娼活动场所开展面对面宣传咨询、安全套使用推广;建立公安与卫生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建立低档暗娼定期HIV抗体检测机制;积极推进阳性暗娼早治疗、早干预、早关怀机制;形成“多种措施并举、广泛覆盖的集成干预模式”。该模式的建立和应用,为推动自治区政府相关部门将阳性暗娼管理纳入全区防艾攻坚考核目标,为广西实现防控艾滋病“两降一升”目标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为全国开展类似工作,积累了宝贵工作经验。
由黄曙海主任医师负责的“结核病细菌学诊断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荣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三等奖。该项目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上建立LAMP检测MTC方法,对实验室痰培养结核分枝杆菌菌株(MTB)、非结核分枝杆菌菌株(NTM)、人结核标准菌株H37Rv、牛结核菌株(卡介苗)等进行系列试验,建立检测方法和程序。通过对临床121例可疑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的应用性检测试验,与痰涂片镜检、培养以及实时荧光PCR技术等三种方法比对,验证该技术用于临床诊断的可行性。2011年9月起,多次在广西市县级结防机构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班上进行了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
以上成果为我区在艾滋病防制、保健食品安全性和功能学评价、结核病细菌学诊断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中心将继续加强从科研项目到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为我区的疾控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