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厕所 大卫生
——广西农村改厕工作见闻
潘少波
为彻底改变农村“两块砖,一个坑,蛆蝇臭烘烘”农民如厕陋习,从2001年起,广西每年都从财政中拨出800万—1000万元用于农村改厕,推动了农村改厕工作的蓬勃开展。尤其2009年,国家将改厕项目列入“医改”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后,广西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改厕工作的投入,仅去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就投入改厕经费1.1亿元,加上广西各级组领导高度重视,群众参与,当地采取多方筹资,加强管理等措施,一场轰轰烈烈的“小厕所,大革命”在八桂大地悄然掀起。
领导重视是农村改厕的关键
农村改厕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看似简单,实际是面广、量大的复杂艰巨工程。而领导一重视这样的工程,就会迎刃而解。从去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农村改厕正式列入年度绩效考评与责任追究体系和医改近三年的重点工作范畴,自治区政府与各市政府、卫生厅与各市卫生局均签订了公共卫生重大项目责任状;各市、县、镇也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全区大部分项目县(市、区)政府把农村改厕纳入当地为民办实事工作范畴,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许多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参加改厕项目启动会、推进会,亲自参与督导和验收项目。实践证明,但凡改厕工作能扎实开展成效显著的地方,肯定有领导重视。记者到梧州市采访时,就了解到,梧州市政府关远芳副市长就是个典范,她不但亲自参加改厕项目启动会、推进会,还经常深入农户视察厕所改造,了解使用、受益情况,并带头交纳项目风险抵押金。所以该市去年的改厕工作成效显著,执行项目任务量多达4.7万座,占全区项目总量的1/6,并已于去年9月份完成了该市市级改厕验收工作。
7月11—12日记者跟随广西自治区爱卫办农村改厕项目验收组来到“荔枝之乡”灵山县。该县宋副县长对记者介绍说,灵山县政府把农村改厕纳入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改厕项目明确由县爱卫办主管,各乡镇也相继成立农村改厕领导小组,由支书、主任等村委成员为技术指导,构筑起县、乡镇、村委会、改厕农户4个层面的责任体系。根据区、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镇、村,并制定了具体的建设进度计划。
在灵山县那隆镇江东村,记者跟随改厕人员来到农民傅世兄家中,这位纯朴的农民向我们介绍了他家建无害化厕所的情况。他说:“长期以来,农村形成如厕陋习,祖祖辈辈上茅房都是两根木头一个坑,蛆蝇满身爬,蚊子叮屁股,多难受啊!哪想到如今建起无害化卫生厕所,我们还能像城里人一样,家里能有这样干净漂亮的厕所。”傅世兄向大家介绍说,“建起这么好的厕所,多亏了镇领导。开始建厕时,镇领导带领改厕人员到我家,手把手地指导我们建起三格式化粪池,厕所里还接上了自来水,资金不足还为我们垫支呢!”
群众参与是农村改厕的根基
刚开始室内卫生厕所并不被村民接受,而且建一个标准的三格式厕所需要2000元左右,中央和自治区补助加起来不过600多元,剩余的还要靠农民自己出,所以宣传动员工作十分重要。
为打开改厕的工作局面,各地以健康教育、宣传发动为先导,从解决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入手,把全民宣传教育作为农村改厕的首要环节。运用卫生科普知识赶集、自编自印大量的宣传画、传单发给农民。在村头张贴宣传改厕好处与政策的墙报或宣传画,书写“建卫生厕,饮卫生水,创卫生村”等固定宣传标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像、幻灯等多种媒体,采取召开启动会、进村入户宣讲、建立示范户、组织现场参观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改厕的意义和建厕技术,营造浓厚的改厕氛围,激发农民群众的改厕积极性。建改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意义和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所接受。各地都涌现出众多农民主动到乡镇政府或爱卫办要改厕项目的场景。
我们来到灵山县平山镇汉垌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里,几经周折,好不容易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村民黄从光阿婆激动地对大家说:“以前家里的茅房就是用稻草盖成的棚子,搭在猪圈旁,蛆蝇蚊子多不说,遇到刮风下雨,上个茅房那是深一脚浅一脚,别提多难受了。现在好了,厕所搬进屋里,装修比新房还漂亮,方便完后用水一冲,干净着呢,连苍蝇蚊子都不见了。”
村民“尝”到甜头,改厕从原来的“要你做”变成“我要做”。全县迅速掀起了主动要求改厕的新热潮。2011年,灵山县共承担9500座三格式卫生厕所的建造任务,原定于今年9月底完成的建造任务,今年6月初就已提前完成,并率先通过了市、县两级验收。目前,全县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到70%以上,不仅村委办公室里悬挂起了改厕宣传画和标语,各村屯每家每户也都贴有图文并茂的改厕知识宣传画。
记者在玉林市委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个趣事:一个帅哥带着他的女朋友回家见父母准备完婚,当女朋友如厕发现男友家的厕所还是“两块砖,一个坑”时,便对男友说,“你家如不改厕,我就不回来!”说着就气走了。为此,男方家急忙建起无害化卫生厕所后,女方才回家完婚。
通过改厕项目的示范效应,影响、带动及促进了非项目地区的改厕工作。许多非项目村民目睹改厕示范户,按项目要求建成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好处多,如厕的环境舒适卫生又安全,利于儿童成长,在外工作的亲人愿意经常回家,增加亲情,并且还能防病,提高生活质量,就纷纷效仿,建新房的同时建三格化粪池及卫生间。根据2010年底的统计年报显示,当年广西新增卫生厕所66.39万座,其中:项目卫生厕所占41.72%,非项目卫生厕所占58.28%。
多方筹资是农村改厕的保障
广西坚持农民自愿和“谁受益、谁负担”、“民办公助”筹资原则,采取“国家补助一点,集体自筹一点,个人负担一点,企业单位支援一点”等多渠道、多层次的筹资办法,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了农村改厕的渠道,为加快农村改厕步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目前,政府规划、部门指导、财政补助、社会捐助、农民自愿出资出工相结合的农村改厕局面已初步形成。各级政府也加大了改厕专项资金的投入。去年内,中央财政按照每座补助400元的标准,给广西下拨改厕专项资金1.108亿元;自治区财政按照平均每座补助220元的标准,安排配套资金6094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各项目市、县政府安排改厕配套和工作经费783.6万元。
记者年初在河池市采访时了解到,处于大石山区的河池市除了积极发动当地群众筹集资金建厕外,还动员在外工作的河池籍人士争取外援为家乡捐款改厕。如金城江区还争取到马来西亚爱心人士为瑶族山村捐助一笔可观的改厕款项,结合中央改厕项目建造了一批高标准的无害化卫生厕所。
同时,广西实行区、市、县、村分层管理,分级培训,为改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并严格项目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到位,做到资金使用公开、透明;此外,广西还执行进度定期上报、反馈,组织开展考核、评比、验收等,有效地保证了项目资金正常运转,工作进度不断加快,推动了全区改厕工作的顺利开展。
截至2010年底,广西累计修建和改建各类卫生厕所580多万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1%,仅2010年,全区就完成27.7万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通过了全国爱卫办农村改厕专家组的考核验收。
今年广西建厕任务为15万座,截至5月31日,全区已建设完成工75440座,完成任务率50.29%,实现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的目标。
改厕是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希望
广西多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位较浅,容易受到粪便的污染,特别是在农村,以前由于大多数农户长期沿用旱厕,粪水渗漏或下大雨粪便外溢污染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四害”(蚊蝇鼠蟑)等病媒生物快速生长繁殖提供了“温床”,农村成为肠道感染病、寄生虫病高发、多发区,严重地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小厕所,大卫生。通过改厕,移风易俗促进了农村文明卫生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随着改厕健康教育和卫生常识不断深入,改厕项目地区和农户家庭、村民的卫生意识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等卫生习惯,项目村卫生行为与生活习惯的形成率明显高于非项目村的村民。改厕后,促进了村民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逐年下降。随着项目村屯人居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和村容村貌的明显改善,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及其它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广西疾控中心统计数据表明,去年我区的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及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比2005年分别下降127.37%、143.15%、9.31%,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经过深入实地采访、耳闻目睹,记者深切地感到“小厕所、大革命”给农村农民群众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带来了实惠,并增强了农民的卫生意识,环境意识和文明意识,村民个人卫生、家庭卫生直至村容村貌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目前,广西结合改水改厕、防治传染病工作,在广大农村开展卫生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提高了广大农民文明、卫生、健康意识,构建广西大健康卫生体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