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进入流行高峰
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性传染病防制所的谭毅所长介绍:“红眼病” 具有高度传染性及人群普遍易感特点,具有一定的流行周期,夏秋季是“红眼病”的高发季节,今年我国南方多个省区都出现“红眼病”的暴发流行。我区9月份以来多市也出现了疫情明显增多的趋势。
专家介绍,“红眼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表现为明显眼刺激症状,刺痛、沙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睑红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但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人有发热、咽痛等上感症状。本病传染性极强,极易通过物品传播,往往一人得病,全家传染,急性患者眼分泌物中有大量病毒,能污染手、毛巾、器具、书、玩具、电梯扶手、门把手、水龙头和钱币;与患者握手、共用脸盆或毛巾、手帕,或用患者污染过的水洗手、洗脸、揉眼睛等就会受到传染,在几小时后或1~2天内发病。因此,本病常在幼儿园、学校、医院、工厂、社区广泛传播,造成暴发或流行。本病自然病程1-2周,预后良好,一般无后遗症。本病可防可控可治,公众不必恐慌。
目前,卫生部门已加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的疫情监测。要求各级各类医院门诊和眼科近期要加强此病的诊治和报告工作,及时报告疫情。自治区卫生厅还派出专家组深入基层指导防治工作。各级疾控中心每日通过疫情报告网络监控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发生情况,定期进行疫情分析,一旦出现病例聚集现象,立即组织人员前往调查处理。卫生监督机构也加强了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要求经营者查找卫生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并督促及时整改,消除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传播的隐患。积极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尤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校园室内外环境的清扫工作,对教室和集体宿舍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定期做好教室和学生宿舍的消毒,减少传染病发生和传播机会。
专家指出,学校及托幼机构人员密集,共用物品现象较多,易造成学校和托幼机构疫情暴发。学校及托幼机构要严格落实晨检制度,近期避免搞大型集体活动以减少传播;学生个人要养成勤洗手、不揉眼睛,分巾、分盆的卫生习惯。减少去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或其他社交活动场所。发现的病例要做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患病学生要求回家隔离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后方可复学。不能及时回家隔离的学生应开辟独立教室。为避免与其他学生发生接触,可以采取错时上下课,必要时建议停课停园。对密切接触者可采取用75%酒精消毒双手。病人眼分泌物可能污染的外环境,如门把手、水龙头、桌面等可采用消毒剂擦拭。
专家也提醒市民要注意个人用眼卫生,尤其不要用手搓眼睛。不去病家串门,不摸病人摸过的东西,不与病人共餐。患者和疑似病人也应自觉进行隔离,尤其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患者自觉不去游泳场等公共场所。消毒重点区域是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和物品,如病人的毛巾、手帕要严格消毒,脸盆、洗脸、洗手的污水亦应消毒,病人的眼药、食具等均不应与健康者共用等。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