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CDC首次从腹泻病例中检测人星状病毒
广西CDC新发传染病研究室和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科合作,应用RT-半巢式PCR方法,对2007年2月至2008年3月期间收集于南宁市某医院门诊成人腹泻患者的346份粪便标本进行星状病毒的检测,结果检出6例阳性,检出率为1.73%,,其检出率与国内外报道的基本一致。这6例阳性标本再经核酸序列测定证实为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其中4例为血清型/基因型4型,另2例为1型。这6例患者年龄17~29岁,病例全部集中在冬春季。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但均无发热。这是广西首次检出人星状病毒,其重要意义在于证实了广西存在人星状病毒感染的腹泻病例,为今后广西人星状病毒的防治提供了科学基础。。
星状病毒于1975 年在英国首次由Appleton 和Higgins 用电镜检测胃肠炎患儿粪便标本时发现,因病毒颗粒表面呈5-6角星状突起而得名。它是无包膜的单股正链RNA 病毒,病毒颗粒直径约28 nm。星状病毒属于一个新的病毒家族—星状病毒科(Astroviridae),包括哺乳动物星状病毒属(Mamastrovirus)和禽星状病毒属(Avastrovirus),人星状病毒为哺乳动物星状病毒属的代表种。人星状病毒在血清型和基因型划分上一致,现已知有8个型别。世界各地的调查发现人星状病毒感染相当普遍。人星状病毒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文献报道的检出率为2.1-13.9%,它与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一起成为婴幼儿病毒性胃肠炎的三种最重要病原体。此外,老年人和免疫缺陷患者也是人星状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人星状病毒感染多为散发,也可引起暴发流行和医源性感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流行季节集中在秋冬季。人星状病毒感染潜伏期1-3天,临床表现与轮状病毒胃肠炎相似,以水样腹泻为特征,伴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偶尔见轻微脱水,病情1-4天,可自愈。单纯人星状病毒感染症状较轻,一般不发生脱水等严重并发症,给口服补液治疗即可。目前尚无疫苗,预防措施主要有注意饮水卫生、食物彻底煮熟后食用、避免共用餐具等。
人星状病毒作为肠道常见病原,其致病作用和地位日益得到重视。目前我们正在扩大监测范围,并改进检测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广西不同人群中星状病毒的感染状况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区疾控中心新发传染病科 谭冬梅 杨哲)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