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健康教育>热点信息>内容>

开学季谨防食源性疾病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0日 来源:食品营养监测与评价所 阅读次数: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寒假结束,广大学子也陆续返回校园,为预防学校食源性疾病发生,自治区疾控温馨提示:

春季食源性疾病发生风险虽然低于夏秋季节,但随着气温升高,部分致病微生物仍具备生物活性,同时一些有毒植物、真菌也开始茁壮成长,因此仍需要关注其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风险。从监测数据来看,春季校园内可能会发生的食源性疾病主要有:

1.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

春季是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的流行期,通常会随被污染的食物或生活用水进入人体,引起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并具备一定传染性。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应做好人员管理:近期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食品的岗位,待症状完全恢复后方能重新上岗。需要使用冰箱贮存的食品需要按生熟分开存放,加工食品使用的刀具、砧板、器皿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烹饪食物要煮熟煮透,提前准备的菜品,在食用前需要重新彻底加热。加强对学生、幼儿的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喝开水的好习惯。

2.化学物质导致的食源性疾病

校园常见的化学物质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主要是由亚硝酸盐、砷化物污染食品引起的中毒。特别是亚硝酸盐,误食后发病快、病情进展迅速,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人员死亡。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应不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包括亚硝酸钠和亚硝酸钾),不使用来路不明或没有标识的调味品。如学生用餐后突然出现口唇发绀等症状,应立即联系校医。

3.有毒动植物和真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

春季误食有毒动植物或真菌引起的中毒也值得关注。校园内常见的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包括:菜豆中毒、生豆浆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野生菌中毒等。一般症状较轻,以腹痛为主,但部分有毒植物或野生菌可能会引起重症病例甚至死亡病例。学校和托幼机构食堂应避免使用中毒风险较高的食材,确实有需要的,应严格把控加工过程:菜豆(包括四季豆、豆角)、豆浆需要煮熟煮透后才可去除有毒物质;发芽马铃薯即使剥离出芽部位仍可残留有毒物质,应予以废弃处理。也应加强学生和托幼儿童的宣传教育:不要采摘、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蘑菇、野菜、野果。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