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毒“菌”,预防“舌尖上”的危害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10日
来源:自治区疾控中心食品所 阅读次数:
分享到:
有这样一说:“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一条腿的”,一条腿的就是指蘑菇,可谓食之佳品。提到蘑菇,脑中是否浮现那个提着小竹篮采蘑菇的小姑娘,口中是否已流涎三尺,鲜美的蘑菇汤羹,尝一口都能好喝的飞起来。因此也想跃跃欲试采摘新鲜蘑菇来吃,众所周知,蘑菇颜色越艳丽的、越好看的,毒性越大,那么避开鲜丽的蘑菇,食用就安全了吗?那就容易被毒蘑菇“调戏”了!不过,肉眼和经验很难分辨出来的,一旦误采误食发生中毒,那你就中了它的“魔”性了。

一、毒蘑菇的“生活习惯”
毒蘑菇又叫毒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知的有毒蘑菇种类有400多种,全国分布广泛,其形状特征和普通蘑菇并无太大差异。多生长在湿润、温暖的地方,广西地处亚热带,高温、夏秋季节雨水充沛、潮湿,适合野生蘑菇生长,毒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往往具有家庭聚集性中毒的特点。
二、毒蘑菇中毒后的“脸谱”
胃肠中毒型:中毒症状通常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我国约有160种毒蘑菇的中毒症状属此型,如毒粉褶菌、月夜菌、墨汁鬼伞等,这些毒蘑菇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10min至6h内发病,是最普遍的中毒类型,但中毒致死率低,易恢复。

神经精神型:表现为精神兴奋错乱或抑制等神经性中毒症状,已知约有110余种毒蘑菇属于此中毒类型,相关毒素主要有毒蝇碱色胺类化合物异恶唑衍生物等。

毒蝇鹅膏菌
溶血型:主要症状是溶血性贫血,肝脏肾脏肿大,寒战,发热,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等,中毒潜伏期较长(6h以上),此类中毒症状主要由鹿花菌引起,毒性较强。

鹿花菌(极毒)
肝脏损害型:可引发此类型中毒的毒蘑菇约有35种,主要为含毒肽毒伞肽(剧毒)的菌类,潜伏期较长(6h以上,最长2d),多数患者在消化道症状后出现恶心、呕吐、肝区疼痛、肝脏肿大等。毒性很强,严重者可致死。

白毒伞(极毒)
三、如何预防毒蘑菇的“魔性”
目前,没有直观鉴别毒蘑菇的方法,民间虽流传各种鉴别方法,比如毒蘑菇色彩艳丽、有分泌物、形状怪异等,但实际上一些剧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肉眼和经验难以辨别,极易误采误食而引起中毒,因此这些民间方法并不十分有效,毒蘑菇鉴别需要专业人士和设备来完成。
从根本上预防毒蘑菇中毒做到“五不”:不采、不买、不卖野生蘑菇,不食来源不明的蘑菇、不轻信民间各种小妙方。

四、“着魔”后,我们怎么办?
如有民众食用蘑菇出现胃肠不适、恶心、呕吐、无力等身体不适症状,要立刻进行催吐,将未消化的毒蘑菇排出体外(自行催吐方式:可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手指刺激喉咙促进呕吐),并将中毒患者立刻送附近医院救治。


一、毒蘑菇的“生活习惯”
毒蘑菇又叫毒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知的有毒蘑菇种类有400多种,全国分布广泛,其形状特征和普通蘑菇并无太大差异。多生长在湿润、温暖的地方,广西地处亚热带,高温、夏秋季节雨水充沛、潮湿,适合野生蘑菇生长,毒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往往具有家庭聚集性中毒的特点。
二、毒蘑菇中毒后的“脸谱”
胃肠中毒型:中毒症状通常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我国约有160种毒蘑菇的中毒症状属此型,如毒粉褶菌、月夜菌、墨汁鬼伞等,这些毒蘑菇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10min至6h内发病,是最普遍的中毒类型,但中毒致死率低,易恢复。

神经精神型:表现为精神兴奋错乱或抑制等神经性中毒症状,已知约有110余种毒蘑菇属于此中毒类型,相关毒素主要有毒蝇碱色胺类化合物异恶唑衍生物等。

毒蝇鹅膏菌
溶血型:主要症状是溶血性贫血,肝脏肾脏肿大,寒战,发热,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等,中毒潜伏期较长(6h以上),此类中毒症状主要由鹿花菌引起,毒性较强。

鹿花菌(极毒)
肝脏损害型:可引发此类型中毒的毒蘑菇约有35种,主要为含毒肽毒伞肽(剧毒)的菌类,潜伏期较长(6h以上,最长2d),多数患者在消化道症状后出现恶心、呕吐、肝区疼痛、肝脏肿大等。毒性很强,严重者可致死。

白毒伞(极毒)
三、如何预防毒蘑菇的“魔性”
目前,没有直观鉴别毒蘑菇的方法,民间虽流传各种鉴别方法,比如毒蘑菇色彩艳丽、有分泌物、形状怪异等,但实际上一些剧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肉眼和经验难以辨别,极易误采误食而引起中毒,因此这些民间方法并不十分有效,毒蘑菇鉴别需要专业人士和设备来完成。
从根本上预防毒蘑菇中毒做到“五不”:不采、不买、不卖野生蘑菇,不食来源不明的蘑菇、不轻信民间各种小妙方。

四、“着魔”后,我们怎么办?
如有民众食用蘑菇出现胃肠不适、恶心、呕吐、无力等身体不适症状,要立刻进行催吐,将未消化的毒蘑菇排出体外(自行催吐方式:可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手指刺激喉咙促进呕吐),并将中毒患者立刻送附近医院救治。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