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健康教育>热点信息>内容>

登革热常识介绍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4日 来源:广西自治区卫生厅 阅读次数:

登革热主要流行区分布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非洲、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威胁着全球2亿以上人口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5100万人感染登革病毒,报告的发病人数有数千万人,其中50万为登革出血热。登革热是仅次于疟疾的重要热带病。近20年来,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不仅在东南亚流行趋势加重,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复燃。登革出血热由于症状严重、死亡率高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何谓登革热?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及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等4种形式。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严重类型(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死率高、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节。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蚊伊蚊叮咬传播。病原体为登革热病毒可分为 4个血清型 )。本病广泛存在于有媒介伊蚊的热带、亚热带,我国南方省份及周边的东南亚国家是本病的高发地区。

  蚊子为传染媒介

  登革热不会由病人直接传染给其他人,而是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伊蚊的蚊体中小型,黑色,有银白色斑纺,所以老百姓也常把它们称为花斑蚊。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广西主要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白纹伊蚊并非滋生在排水沟、下水道或地下室的污水槽内,而是喜欢在各种天然或人工容器内储积的清水中繁殖,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也会在户内活动。这两种蚊子皆属于白天叮咬人的蚊子,其中最活跃的时间是在日落前两小时(约为下午五六时),及早上八九时。室外及室内皆可叮咬人。

  蚊子如何将病毒传染给人类?

  登革热病毒存在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的血液中,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血液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吸吮病人血液后病毒即在蚊体内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大量复制,2周后即能传播本病。伊蚊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不但可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而且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通过蚊卵带病毒过冬,使登革热不断传播。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此,登革热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主要流行季节与雨季相一致,与蚊媒密度高峰一致。在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登革热全年均可发病,广西多为5月~10月。

  初期症状与感冒类似

  登革热病毒依抗原性分为一、二、三、四型,病毒型别不同,因此患过登革热的人还是有可能再次感染。人对于典型登革热的易感程度,并没有年龄及性别的差异,但大体上孩子的罹患率相对低于成人。本病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当病人出现以下症状中的一项:发烧38℃以上,加上剧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发烧34天后身上出现红疹;发病期间全身发痒,就是疑似登革热病例,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治疗方法主要采取支持性疗法,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多补充水分,避免再被病媒蚊叮咬。

  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

  登革出血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的新疾病,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登革出血热的分布只局限于少数的国家,80年代以来,迅速扩散。目前登革出血热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中南美洲出现,已经成为上述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人们预测,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包括气候变暖、城市化和国际交通的发展,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地理流行区还将进一步的扩大。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