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度喜荣获4项科研成果奖
2013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共4项科研成果奖。
唐振柱主任医师负责的《农村饮水卫生监测与干预技术集成体系》荣获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该成果项目组从2005年开始,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和卫生监测检验、信息收集与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技术,经过连续8年的不懈努力,科学构建了有效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卫生防病的技术集成支撑体系,并进行了广泛推广应用,该成果发表论文98篇,其中:被引用50篇,共引用268次,核心期刊39篇。项目实施中直接产生卫生防病效益达5.57亿元,卫生防病投入产出比例达1:32.26。经广西科技厅组织成果鉴定,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唐振柱主任医师负责的《广西农村饮水卫生监测集成体系的建立与风险评估及其应用》荣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项目研究主要应用于实时动态指导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不断促进水质合格率的提高,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同时应用于指导全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介水性传染病和地方病预防控制策略,以及为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本项目应用流行病学和风险管理学的理念,采用监测检验、信息收集与风险评估技术集成,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开展农村饮用水水质和水性疾病集成监测和应用,科学分析水质卫生特征、影响水质合格率的因素和介水疾病发生的成因,开展相关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技术研究,探索农村饮用水安全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的策略与措施,开发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预防控制水性疾病的技术体系。
蒙晓宇副主任医师负责的《广西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体系建设与应用》 荣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该成果属于预防医学慢性病防制研究领域。在充分考虑我区经济乏发达、卫生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阶梯式分阶段的设计方法,以连续的定期现场测量为主要监测形式,采用大样本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问卷、体测、采血)和实验室检测技术,对样本人群的体质、行为、意识全方方位开展监测,从2004年开始,经过8年的建设实施,成功建立起一个目标明确、持续、有效的广西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体系。随着监测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监测指标和范围的不断扩展,监测资料以及监测队伍将在广西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发挥出积极的和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卓家同主任医师负责的《重点传染病关口前移的监测方法与运行机制研究》 荣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三等奖。该成果在医疗机构建立发热门诊,并按要求填写每日接诊的发热病例的人数,对发热呼吸道病例、发热肺炎病个案调查表,采取逐级上报的方式确保及时排查可疑疫情,及时发现SARS、人禽流感、甲型H1N1、麻疹等重点传染病可能灶状流行的前兆,及时发现SARS、人禽流感、甲型H1N1、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的预警病例,确保传染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调查控制,预防疾病蔓延。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已经发表了6篇科研论文,其中2篇在国外SCI杂志发表, 2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2篇综述在省级杂志发表。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具有广阔的推广价值与应用前景。
自2010年以来,中心不断加强科研管理,不仅有效地提高获得科研立项的数量,更鼓励将科研课题的产出转化为成果,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广西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做出更为实际的贡献。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