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开展“广西男男性接触者性病艾滋病干预队列研究”
日前,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组织专家评审,由广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科副科长蓝光华负责的“广西男男性接触者性病艾滋病干预队列研究” 项目获2009年自筹经费科研课题立项。该课题总投资10万元,研究时间为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
男男性接触者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群体,据估算,中国男男性接触者确对人数可能达1000万人以上。广西大约有16万人。影响高危行为特征的因素比较多。据资料报道主要有地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受教育程度、年龄、心理因素等因素。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与行为严重分离的现象。高危行为的发生与受教育程度有关,高学历者低于低学历者。年龄因素对MSM的AIDS高危性行为有显著影响,35~44岁MSM是感染HIV概率最高的年龄组。
各地在MSM 人群中的调查得出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有差别,但总的趋势呈逐年上升趋势。广西自1985年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以来,重点关注的艾滋病高危人群是吸毒者、性服务小姐、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流动人口等,在吸毒人群曾开展过队列研究,但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性病干预工作启动比较晚,于2006年逐步在南宁、柳州、北海、桂林启动该项工作,全区工作进展不一致,缺乏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科学数据,尤其是MSM艾滋病病毒的感染状况。
据该课题负责人介绍,课题拟在在南宁市筛选400名hiv阴性的男男性接触者作为一个队列研究,与每个调查对象签订知情同意书,由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保密的面对面的咨询,每隔6个月随访1次,连续随访2年,随访的内容包括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的改变,每次随访时采血10毫升,检测指标包括艾滋病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等,艾滋病病毒感染着给予免疫功能检测,并转介到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单位,性病病人转介到有规范性病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治疗,发展和培育男男性接触者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骨干和志愿者,依托骨干和志愿者在男男性接触者社区宣传性病艾滋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利用EPI DATA录入个案,采用SPPSS13.0 分析数据库。本课题旨在通过建立一个MSM艾滋病干预的队列,了解其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及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等的感染状况,提高广西MSM艾滋病干预工作的能力,为广西MSM人群艾滋病干预工作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遏制广西艾滋病疫情的进一步蔓延和扩散。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