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CDC三项成果获2008年度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08日 来源:广西疾控 阅读次数: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激励和调动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区医学科学技术和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的发展,实现“科教兴医”的战略目标,自治区卫生厅组织区内卫生各学科专家新进对2008年各级医药卫生部门、单位开发、引进、推广应用的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公共卫生管理策略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或创造出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进行“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评审,共有 107项获奖,其中自治区疾控中心主任董柏青牵头的“伤寒监测与控制的现场试验研究”获一等奖,黎学铭书记负责的“广西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与流行因素的研究” 获二等奖,结核病防制科科长刘飞鹰负责的“广西实施结核病控制DOTS策略新模式应用研究” 获三等奖。

董柏青主任负责的“伤寒监测与控制的现场试验研究”是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国际疫苗研究所(IVI,韩国)2001-2005年属预防医学领域的合作项目。该项目作为一项涉及流行病学、人口学、医学地理学、微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社会经济学、社会行为学等众多的学科领域的国际合作示范项目,设计科学严谨、研究内容广泛。课题通过开展研究现场的人口动力学调查确定研究人群,建立一个覆盖所有研究人群、涵盖97所医疗单位的伤寒监测系统,进行了长达5年的以固定人群为基础的伤寒发病监测和死亡监测;本研究现场为IVI同时在越南、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及印度等五国同时以统一的方法开展的研究现场之一。

据介绍,本课题以建立固定人群的伤寒监测系统,早期发现和诊断伤寒疑似病例;获得固定观察人群病原学确诊的伤寒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及流行病学特征;应用GISID查找等先进技术探讨伤寒监测以及传染源网络管理的新方法;探讨和评价大规模伤寒Vi疫苗接种的可行性、伤寒Vi疫苗和流脑疫苗大规模接种的安全性以及伤寒Vi疫苗保护效果;建立和评价用于伤寒实验室诊断的伤寒快诊新技术为研究目标。经过五年的研究,项目首次建立了固定人群的高敏感伤寒疫情监测系统,获得了伤寒、副伤寒的病原确诊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以及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证实了引起伤寒、副伤寒的优势菌型已由伤寒沙门菌转变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率先采用整群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完成了伤寒Vi疫苗和流脑疫苗大规模接种的临床观察,进一步论证了伤寒Vi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将GIS技术应用于我国伤寒、副伤寒监测、传染源追踪、定位,填补了伤寒、副伤寒传染源与健康人群医学信息管理的空白。将TubexTyphidot M两项快诊新技术用于伤寒、副伤寒实验室诊断和监测,提高了诊断率。研究成果的部分技术内容已被卫生部组织编写的《伤寒副伤寒防治手册》(2006年新版)和部颁《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采用,用于指导全国伤寒、副伤寒的防治工作。

该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杂志公开发表论文36篇,其中17篇论文被SCI杂志收录。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区内外专家的评审委员会对该项目进行了成果技术鉴定,认为该项目设计科学严谨,质量控制严格规范,结果可信,实用性强,创新性突出;技术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难度较高,成果为国际先进水平,为跨国界、跨学科、多中心的临床干预试验研究提供了示范性的样板。

黎学铭书记负责的“广西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与流行因素的研究”,在全区范围内采用横断面分析、病例对照研究及理论流行病学等原理,首次同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及理论流行病学原理及病因推论技术,根据不同种类寄生虫的流行分布、按照地理方位、水系及经济水平进行分层整群抽样,通过开展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测、动物活检和问卷调查,同时构建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

据了解,该研究设计的指标有调查蛔虫、鞭虫、钩虫、蛲虫、华支睾吸虫、带绦虫、猪囊虫、肺吸虫、旋毛虫和弓形虫主要10种人体重要寄生虫病、各种寄生虫的人群感染率(或血清阳性率)、感染度及其在人群的分布情况,描述重要病种的分布规律和分布特点,调查影响各种寄生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项目完成了土源性线虫,华支睾吸虫, 带绦虫、囊虫 旋毛虫, 肺吸虫 ,新发现的人体寄生虫 影响流行因素分析,数学模型构建及分析等指标。该项目在全区32个县市,调查了7万多人次,动物7千多只,覆盖了广西约40%的县市。项目确定了广西2个新发现虫种(亚洲绦虫、扇棘单睾吸虫)的人群感染及中间宿主感染情况以及新虫种流行的重点地区及重点人群。

该调查研究的范围广、规模大、虫种多,资料丰富。清晰地描述了不同寄生虫病的不同的地理分布及人群分布特点。全面地阐明了广西重要人体寄生虫的流行现状、感染特点及其影响流行的因素。研究设计合理,实施顺利,数据可靠,已发表论文13篇,有很高的学术和实用意义。该课题为掌握当前广西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感染现状、流行规律及其流行因素,评估防治效果,制订我区下一阶段的人体重要寄生虫病防治对策和总体规划提供了依据。据悉,目前该项目结果已应用于制订《广西寄生虫病防治十一·五规划》,并被应用于我区寄生虫病预防控制的工作中。各地根据该研究得出的不同虫种不同感染率及主要影响因素等,制订地方性的防治方案。肠道寄生虫主要流行于农村,该成果的应用还将为新农村的建设,尤其是文明卫生村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核病防制科科长刘飞鹰负责的“广西实施结核病控制DOTS策略新模式应用研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课题。该课题根据结防专业人力资源现状、交通状况和经济水平等综合因素,选择玉林市的兴业县等辖区,在内对照区和外对照区实施现行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规定的县级结核病诊疗管理模式,建立符合广西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结核病控制模式,向全自治区推广应用,并评价其效果。

据悉,本项目在国内首先构建和实施结核病治疗与管理的新模式创新出的结核病控制策略新模式的此模式在国内首先建立和实施结核病治疗与管理的新模式创新出的结核病控制策略新模式通过一年在全区的推广应用,广西结核病控制策略取得了显著效果,2007年广西六个指标综合评价分值高于2006年;广西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病人转诊到位率、追踪到位率、总体到位率、可疑症状就诊者占人口的比率等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疗程长等特点,是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之一,给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负担。本课题从对病人诊断、管理和责任奖惩三方面对结核病控制策略进行完善和补充,提高了病人发现水平,通过落实病人督导员,保证病人规范治疗,提高治愈率,避免耐药产生,降低传染危害;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确保治愈,极大的减少经济损失,这一成果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

    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研究创新出的结核病控制策略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项目为广西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一个完整有效的、适合广西当地实际情况的结核病控制策略,完善并弥补了DOTS策略在实际工作中的不足;该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及评价,有效地证明该研究策略的实施,极大地提高广西肺结核病人的早期发现水平,极大程度降低结核病传染的危害性,有效地保护广西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我区劳动力质量;同时减轻社会、家庭及个人(特别是贫困人群)的负担,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王莹)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