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开展艾滋病患者合并弓形虫感染基因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5日 来源:本站 阅读次数:
    为贯彻实施我区中长期、“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推进第四轮创新计划实施,大力提高我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经区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2008年第二批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于近日下达。该批项目共8项,包括111个课题,总投资11615万元。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防科副主任医师阮廷清负责的“广西艾滋病患者合并弓形虫感染基因特征研究” 获立项,获广西2008年第二批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该课题总投资48万元,研究时间为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艾滋病合并感染弓形虫的感染率分布、临床症状、毒株类型(基因型)等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目前我国对此项工作的研究仍为空白。不同弓形虫分离株,在致病力、抗原种类、宿主免疫反应等生物学特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弓形虫分离株间基因差异是艾滋病合并弓形虫病患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据了解,该课题以设计SAG2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广西艾滋病人临床样本中弓形虫SAG2基因,分析该基因的基因碱基组成、变异特征等分子生物信息及广西艾滋病合并弓形虫感染基因型分布与国外艾滋病合并弓形虫感染基因型特征的异同点为主要内容。开展研究时集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抗凝血样本、病例其它相关资料。用MEGA、DNASTA等分子信息学专用软件,分析各序列基因特征及变异特点,判断扩增片段SAG2基因型,尤其注意分析是否存在复合基因型;分析广西HIV/AIDS合并弓形虫感染的感染率,对艾滋病病人弓形虫不同血清学检测检出率进行评价。分析SAG2基因型在我国艾滋病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分析SAG2碱基组成及变异特点,同时与国外艾滋病合并感染弓形虫的基因型进行比较。以解决预实验时直接用病人外周血液进行PCR扩增弓形虫基因片段,同时优化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设计SAG2的特异性引物,对样本进行PCR扩增,并应用MEGA、DNASTAR等专业软件对扩增片段进行分析;与Genbank中相应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临床样本的SAG2基因特征。分析弓形虫基因型在广西艾滋病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并与国外艾滋病人群中弓形虫基因分布比较异同点的技术关键问题。该课题将以获得广西艾滋病人群合并弓形虫感染的SAG2序列基因碱基组成、变异位点等特点,基本了解SAG2基因在广西艾滋病人群中的分布及与国外相应资料中基因特征的异同点为考核指标。
  该课题创新点在于首次对广西艾滋病合并弓形虫感染进行临床样本的弓形虫SAG2基因测序, 分析该基因碱基组成、变异位点等特征。国内第一次将艾滋病临床样本中的弓形虫SAG2基因与Genbank中相应基因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弓形虫基因在广西艾滋病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探讨广西艾滋病合并弓形虫感染是否存在复合基因型或独特基因型地理株。该研究将填补广西艾滋病合并弓形虫感染基因特征及基因型分布空白。
  承担该研究的课题组曾参加艾滋病合并卡氏肺胞子虫感染的基因分型研究、广西三地旋毛虫基因差异研究、肺吸虫虫种分子鉴定、疟原虫GPS基因型与疾病控制关系等11项课题研究,近五年来获得厅级以上奖励的课题4个以上。课题组成员专业分配合理,分别毕业于寄生虫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专业,实验操作技术熟练,分子生物学及分子信息学分析经验丰富。
  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的开展为免疫功能降低或免疫缺陷病人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数据,从而对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延长艾滋病病人的寿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莹)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