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CDC多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课题鉴定会于3月10日在南宁召开。鉴定委员会由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医科大学、广西肿瘤防治研究所及广西职业病防治研究所等单位的7名专家、教授组成。
该课题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助项目(中疾控办发[2002]311号),2002年1月成立课题组,课题负责人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董柏青主任医师。该研究自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课题组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达的任务和要求,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科学、严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开展了系统研究和推广应用。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实践技术研究中实现了诸多重大创新和突破,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完成技术论文13篇。本研究结果在全区95年市、县(市、区)普及推广应用,在推动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会上,专家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研究应用现代流行病学、数理统计方法和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并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取得了以下成果:(1)在国内率先研究建立了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体系;(2)首次建立和规范了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机制,完善了21种国家法定传染病、中毒事件等应急处理的工作预案和实施方法;(3)首次全面、系统、深入地查明了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为预防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4)在广西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体系,取得了2005年疫情报告时间较2001年缩短24.5倍的显著效果;(5)所建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在广西各地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控制效果,体现在:明显提高了疫情处理及时率和有效控制率,明显缩短了疫情流行时间和处理时间,大幅度提高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的效率和效果;有效控制了近年在广西发生的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新发和重大传染病疫情;确保了2004年和2005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卫生安全,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该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性强,为兄弟省、市、自治区和国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对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科学依据,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效益。该研究立题明确、设计合理、技术路线清晰、资料全面翔实、分析处理正确、结果可信、科学性强、有较多的创新点;该研究历时四年,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难度较高,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吕元聪)
《我国南方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型与疟疾防治效果关系的研究》为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黎学铭主任医师主持完成的课题,于3月初通过了由自治区卫生厅组织专家组进行的成果鉴定。
疟疾是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全球性传染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列为优先控制的疾病。该研究针对原有间日疟分型较粗糙的问题,创立了特异敏感的CSP基因型单管鉴定方法,分析历史上五大重疟区间日疟原虫基因型结构复杂性和多重感染性,探讨不同类型的疟疾流行区灭疟效果的关系等,取得了下列研究成果:
1.建立了间日疟原虫地理株的CSP基因型鉴定系统,解决了镜检方法无法区分间日疟不同地理株的难题。
2.突破了传统DNA检测采血方法,由静脉抽血改为滤纸采血,减少了采血量,解决了标本携带及保存不便的难题。
3.首次应用CSP基因型鉴定系统进行间日疟原虫分布区域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了南方5省(区)间日疟原虫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地理分布。
4.开创性地从微观基因角度探索宏观疟疾防治方法,综合分析间日疟原虫CSP基因型结构复杂性和多重感染性与当地间日疟流行态势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疟区抗疟治疗效果不同可能与间日疟CSP基因型不同有关。
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的研究资料系统、完整、可靠,实验设计科学,分析和推论严谨合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广泛应用前景。据此研究成果提出的疟疾监测防治措施实用有效,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广西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控制研究—SARS快速实验诊断技术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于3月7日通过了由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科技项目成果评审组进行的技术鉴定。
2003年在我国流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期间,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了广西科技厅下达的《广西非典型肺炎(SARS)控制研究》的科技攻关课题。经过几年来的防制研究,完成了项目合同规定的研究任务。
经专家组评审认为:该项目应用社会学、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理论,通过现状调查、个案调查及流行因素分析等,从宏观角度进行社会群体疾病现象及影响因素调查,同时结合微观实验室对人体及动物多种标本进行检测,全面分析广西SARS流行特征并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防制策略,迅速控制疫情,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1.率先揭示了广西SARS流行的“三间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规律;并对可疑传染源及传播途径进行探索和研究,首次提出了SARS流行敏感区的概念。
2.在已有的医学控制模式基础上,创造性地将注重社会性、群体性和个体健康相结合的现代预防控制模式,成功地应用于广西SARS的防治。
3.在广西第一个应用先进的基因及抗体检测技术对SARS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了早期快速的实验室诊断。
4.开创性地将公众健康教育与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SARS的预防和控制。
该项目设计合理,涵盖学科广,研究难度大,技术方法科学,数据资料可信,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并且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广西主要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监测研究》于3月10日通过了由自治区卫生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小组进行的技术鉴定。
专家组认为《广西主要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监测研究》课题选题很有意义。项目选择广西五个主要城市的主要种类农产品进行重金属污染状况监测,样品包括了广西不同区域的农业种植、养殖产品,监测样本量大,基本查明了我区主要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发现广西皮蛋、蔬菜、禽畜肉肾、甲壳类海水产品、大米、蔬菜、牛奶等产品分别受到铅或镉重金属的严重污染,有的产品有叠加污染。
该项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实用性,填补了广西主要农产品重金属污染情况的空白,为建立动态的国家、地方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监测数据库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为政府相关部门发布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预警、为预防控制农产品中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和国家修订食品中重金属限量卫生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课题研究目的明确、实验检测规范、数据准确可靠,结果可信,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食品中苏丹红检测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研项目,日前通过了自治区科技厅委托自治区卫生厅组织的技术鉴定小组进行的评审鉴定。
鉴定小组对该项目进行了实事求是、客观的评价。一致认为,该项目在欧洲委员会推荐方法(NEWS notification:03 / 99)和我国国家标准(GB / T19681-2005)的基础上对食品中苏丹红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同时用气—质联用法代替液—质联用法,建立了食品中苏丹红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其技术创新之处在于(1)液相色谱采用不需活化的聚酰胺粉作样品净化填料,避免使用氧化铝活化试验,有效去除样品杂质,色谱采用等度洗脱,可将苏丹红Ⅰ、Ⅱ、Ⅲ、Ⅳ很好分离,改进后的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准确可靠。(2)GC/MS法对食品中苏丹红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检出限低,更适合目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尚未普及的基层机构对苏丹红样品的日常定性定量分析。(3)该液相检测技术用于自治区计量认证扩项项目苏丹红Ⅰ、Ⅱ、Ⅲ、Ⅳ盲样考核结果准确,经广西大学验证方法可靠。先后检测119份样品,检出含苏丹红Ⅰ的阳性样品10份,为政府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护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该项目选题正确,研究内容切合实际,科研设计与技术路线科学严谨,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适合基层应用的新方法,得到国内专家的重视,对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检测结果可靠,方法简便实用,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在实际应用中检出10份阳性样品,均为国内首次。研究成果居国内先进水平。
(梁秋莲)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