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疾病查询>L>内容>

流行性出血热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2日 来源:中国CDC 阅读次数: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我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治疗原则

抓好“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措施及发热期治疗。通过综合性抢救治疗措施,预防/控制低血压休克、肾功能衰竭、大出血(三关),做好抢救治疗中的护理工作。

(一)发热期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抗渗出和抗出血。

(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以积极补充血容量为主,同时针对微循环障碍,酸中毒,心功能不全等,进行相应的治疗。力争血压尽快回升,于4小时达到稳定。

(三)少尿期治疗:尿量在500ml/日以下为少尿。为便于早期治疗,可以平均每小时尿量<30ml为少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稳定体内环境,促进肾功能恢复,防止合并症。

(四)多尿期治疗:少尿期后,若每日尿量增至500~2000ml,为少尿期向多尿期移行阶段,补液量可为尿量的三分之二(欠量补液),以免延长多尿期。要维持出入量及电解质平衡,补液以口服为主,食欲不佳者可静脉补液。

(五)恢复期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和增加活动量,防止感冒等其他传染病的侵袭

监测

EHF疫情监测包括人间疫情监测(人群感染及发病情况)和鼠间感染情况监测等。监测的内容、方法,如下:

(一)人间疫情监测:以县为单位,设专人负责疫情监测和管理,及时掌握疫情数字,画出疫情分布图,按月统计发病数、死亡数,按年统计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对临床可疑病例作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确定误诊和漏诊率,以核实疫情。

(二)鼠间感染情况监测:逐步查清所属乡(镇)地区的鼠种构成、分布、密度、带毒率及血清抗体阳性率。对可能爆发疫情的地区,对主要宿主鼠密度及其带毒率进行定点监测。

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人群预防: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高发病区的多发人群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1)健康教育: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

(2)灭鼠防鼠:在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灭杀为主的灭鼠措施。一般在流行高峰前半个月进行;

(3)疫苗接种:对高发疫区的青壮年,特别是高危人群(10岁以上),应在流行前一个月内完成全程注射,于次年加强注射一针。

2.个体预防:尽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为此必须做到:

(1)整治环境卫生,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

(2)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

(3)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

(4)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

1.病人:必须尽快明确诊断,做好疫情报告;积极治疗病人,抓紧抗休克和预防大出血及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保证有一个安静、整洁、卫生(消毒)的休养环境。

2.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本病虽未见人传人的报告。但必须对“危险环境”进行整治(清理和消毒),对接触者必须严密观察其是否发生疾病。

   (三)流行期措施

各地方卫生行政职能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应当把抢救病人,减少发病,控制流行作为各自的神圣职责。加强对医院、乡镇卫生院及地段保健所医务防疫人员的领导,向公众进行卫生宣传教育,注意卫生和防护;在整治环境卫生的基础上灭鼠防鼠;病家和医院要加强消毒;对野外作业(如水利等)工地更要严格管理(灭鼠防鼠及环境和个人卫生),避免爆发流行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