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疾病查询>N>内容>

疟疾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4日 来源:中国CDC 阅读次数:

    疟疾(Malaria)是由按蚊传播感染疟原虫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一般有间歇性发冷、发热、出汗的临床表现,有时还会引起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疟疾患者可引起脑、肝、肾等脏器损害,并可引起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甚至多系统功能衰竭。 

    传染源:疟疾现症患者或无症状带虫者,其血液中具有配子体者便成为传染源。血液中原虫密度越高,配子体的密度也会越高,传播的机率也越大。近来年国内学者报道,复发期间日疟原虫对按蚊的感染率高于初发期,其原虫密度只要在1/ul以上即可使按蚊获得感染;原虫密度高于1000/ul的初发病例和高于100/ul的复发病例均能使按蚊获得较高的感染率。

    传播媒介:全球400多种按蚊中,有67种可自然感染疟原虫,而在疟疾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的只有27种。我国有按蚊50多种,其中13种可自然感染疟原虫,5种作为主要传疟媒介,即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大劣按蚊(Anapheles dirus)、日月潭按蚊(Anopheles candidiensis)和东南亚重要传播疟疾媒介多斑按蚊(Anopheles maculatus)值得注意。

    传播疟疾媒介在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与它们的一些生物特性有密切关系,如叮人习性,包括叮咬频率和嗜血习性;对疟原虫的敏感性;种群数量和按蚊寿命等。

    人群易感性:免疫力是因素之一,无免疫力或免疫力低的人群易感性较高,新迁入疟疾流行区的缺乏免疫力的人群比较容易发生疟疾暴发性流行。国内学者观察证明,原来是一个    低疟疾区,发生暴发性流行后,成人与儿童的发病率无差异,但2-3年后,获得性免疫力在成人和儿童间差异显著,成人的发病率和原虫率显著低于儿童。

特异的遗传性素质是另一个因素。非洲西部地区有恶性而无间日疟。

    除了以上三个环节外,还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疟疾流行。自然因素主要的如:(1)温度。因为温度与按蚊体内子孢子的发育有密切关系,20-30℃是最适宜温度。流行季节的长短与气温亦有密切关系。(2)雨量。一般是受雨量大的影响,雨量大则地面积水增加,按蚊孳生地增多。有些地区曾因连续暴雨,按蚊密度迅速上升而造成暴发性流行。然而有时干旱也有很大影响,当河流干旱,河床形成许多小积水处时,按蚊大量孳生,使疟疾传播加剧。(3)按蚊孳生环境改变。例如60年代河南地区因将旱地改为水稻田,按蚊孳生地大量增加,疟疾发病率急剧上升。但土地开发却使按蚊孳生地减少或消失,疟疾发病率迅速下降。

    一般临床症状

    在疟疾临床发作前,不少患者有前驱症状,感到疲倦乏力、头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坐卧不安,但也有前驱症状不明显者。疟疾的典型急性发作过程可分为发冷期、发热期和出汗期,四种人体疟疾基本相似。

    1.发冷期:患者感到怕冷,逐渐寒战,全身发抖,持续时间10分钟至1。2小时不等,常发作到寒冷难耐,虽然在炎热的夏天,盖上几条棉被,仍感寒战不止。同时全身酸痛,面色苍白,口唇和指甲青紫。此时脉搏加快,体温上升。

    2.发热期:患者的寒冷感觉消失继而全身发热,面色由苍白转红,口唇和指甲青紫消失,感到头痛、口渴、脉搏快速有力,呼吸急促,体温可达40℃。约持续2-3小时或更长。有些病例烦燥不安,呻吟,甚至抽搐,谵语。

    3.出汗期:高热后全身出汗,逐渐大汗淋漓,衣衫尽湿。体温迅速下降,可能降至正常体温以下,各种伴随症状亦消失。患者感到疲乏,欲睡,经过休息后,一般都能恢复常态。

    预防 

    个体预防针对疟区居民或进入疟区的个人,而群体预防则针对高疟区、暴发流行区,或大批进入疟区较长期居住的人群,除个体预防外,还要防止在人群中传播。

   预防服药

    在流行季节成人用乙胺嘧啶50mg加伯氨喹22.5mg顿服,孕妇改用氯喹或哌喹0.3g顿服,均每10天1次。在氯喹抗性地区用哌喹0。6或磺胺多辛500mg加乙胺嘧啶37.5mg,均每10天1次,首次连服2天。

   灭蚊

    在高度流行区或疫点,用DDT(2g/m2)滞留喷洒住屋和牲畜棚,在普遍使用蚊帐的地区,用溴氰菊酯(10-20mg/m2)或二氯苯醚菊酯(200-300 mg/m2)浸泡蚊帐。

   防蚊

    使用蚊帐、点燃蚊香,或用电热蚊香、液体蚊香、电驱蚊器等驱蚊,或住户装纱窗、纱门。

   综合防治

    包括环境治理:结合农田水利,和农村建设,除了必要的蓄水须加深外,消除其它小积水,使环境不利于蚊媒孳生;化学防制:除上述化学灭蚊外,有机磷杀虫剂对外栖性,外食性媒介,作野外喷洒颇有成效;生物防制:放养食蚊(幼虫)鱼类,如柳条鱼,或稻田养鱼。微生物如苏云金杆菌对中华按蚊有毒杀作用。寄生于蚊体内的线虫,如旌德罗索虫是中华按蚊的专性寄生虫,有一定的防制作用。转基因技术应用于蚊媒防制,有可能改变蚊媒吸人血的习性。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