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健康提示>内容>

校园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提示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2日 来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所 阅读次数:

       9月正值开学季,学校将以新面貌、新气象迎接师生。为保障校园师生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校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结合校园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特点,特做以下风险提示:

 

       一、预防致病微生物及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食物烹饪加工过程易发生交叉污染,长时间的贮存、运输易引起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滋生,保持烹饪环境的洁净卫生,合理安排食物制作、配送和进食时间,确保食物在脱离安全保护温度到进食在2个小时内,重点预防以下致病微生物及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1. 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

由于原料污染、交叉污染储存不当等原因,散装冷食、即食类食品更易受到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污染滋生。

预防措施:

       (1)选择合规资质的市场商场和超市选购食材;

       (2)需要加热的食材一定要烧熟煮透,生鲜食材一定要清洗干净,制作过程谨防交叉污染;

       (3)一次制作的量不宜过大24小时内吃(售)完为佳,最长不超过48小时,制作好的成品要及时冷藏保存。

 

       2. 蜡样芽孢杆菌及其毒素

       米饭、蛋炒饭、米粉等米制品加工和储存不当是导致蜡样芽胞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预防措施:在室温下,米饭冷却过程中要做好环境卫生,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个小时,制作蛋炒饭最好不用隔夜剩米饭制作。

 

       3.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食物被诺如病毒污染,感染人员间接污染器皿、食物,都可能引起感染,牡蛎、蛤蜊等贝类食物可能富集海水中的诺如病毒,为高风险食物。

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制作、售卖、分发食物餐具过程中的手卫生,饭前便后应使用洗手液或肥皂认真清洗双手;

       (2)生熟分开,避免食物交叉污染,烹饪要充分烧熟煮透;

       (3)做好烹饪、就餐等环境的消毒工作,定期开窗通风。

 

       二、预防有毒植物中毒

       马桑果、铁树果、桐油果、蓖麻籽等野生植物:

       马桑果、铁树果、桐油果、蓖麻籽等野生植物含有天然毒素,校园学生易好奇尝食引起中毒。

       预防措施:校园和家长应加强有毒植物中毒危害的宣传、监护、教育,提高学生对有毒植物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采、不尝、不吃野菜、野果。

 

 

来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Y-8ne4DSsQvv_cYcPKXWw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