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再发警报,如何预防看这里!
2024年8月22日,泰国宣布在一名从非洲到泰国的欧洲旅行者身上检出猴痘病毒Clade Ib毒株,成为继瑞典之后第二个在非洲大陆之外发现猴痘病毒Clade Ib毒株感染者的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于今年8月14日宣布猴痘疫情再次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自2022年7月后第二次就猴痘疫情发出警报,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不同于2022年在大多数国家流行的猴痘病毒Clade Ⅱb毒株,此次疫情由Clade Ib毒株引起。Clade Ib毒株是原Clade I毒株的一种变异株,于2023年9月在刚果民主共和国最先发现,研究显示,该变异株的基因组中具有APOBEC3-type突变,使猴痘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性增强。
根据非洲疾控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期间,非盟13个成员国已报告17541例猴痘确诊病例,超过去年累计数的160%,死亡 517例。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目前猴痘疫情具备在非洲以及向其他大洲进一步传播的潜力,这十分令人担忧。”
猴痘基本知识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病毒存在Clade I(分支I)和Clade II(分支II)两种毒株类型,其中Clade I毒株的临床严重程度更高,病死率可达10%。
人感染猴痘病毒后主要表现为显性疾病,也存在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在5-21天之间,通常为1-2周。前驱症状约1-5天,发病早期可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通常在热退后出现皮疹和或黏膜疹等病变,但有些病例病变可能出现在前驱期或全身症状之前。猴痘引发的皮疹可单个或多个,通常皮疹经过斑疹、丘疹、疱疹、脓疱和结痂阶段,不同阶段皮疹可同时存在。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猴痘病变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门、直肠、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皮疹表现(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猴痘病毒的宿主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非洲啮齿类(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可能为其自然宿主。传染源包括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猴痘病人,其中病人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前均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病毒可通过微小皮肤破损、呼吸道或粘膜(口、鼻或眼)进入人体。与病例、感染动物直接接触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接触病变、体液和受污染的物品(如床上用品、衣服或食具);也可通过长时间近距离吸入感染者的飞沫或飞沫核、母婴传播等传播。目前我国主要是在男男性行为特殊人群传播途径。
如何预防猴痘?
(一)避免与疑似猴痘患者进行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
(二)避免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和材料,例如餐具、杯具、床上用品、毛巾或衣服等。
(三)避免在猴痘疫情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
(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
(五)提高猴痘认知水平和防控意识,做好自我症状监测。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可疑动物和人员或猴痘病例的接触史或暴露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
如何进行自我监测早发现?
(一)如出现猴痘流行病史中的任一项(有境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有猴痘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接触史;有同性性行为或性伴有同性性行为史;有地方性流行区动物或可疑动物血液、体液和分泌物接触史)者,自最后接触/暴露之日算起21天内,每天做好体温监测和症状监测,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避免与免疫低下人员、儿童、老人、孕妇及其他人员的直接接触,避免与宠物等动物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严格做好手部卫生及呼吸卫生措施,外出时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及密闭空间,减少非必要的外出旅行。
(二)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出现任何急性症状或体征等不适表现者,应当及时前往指定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报告可疑接触/暴露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