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世界骨质疏松日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8日 来源:慢病所 阅读次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2017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指出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1亿(约占总人口的15.5%),65岁以上人口近1.4亿(约占总人口的10.1%),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大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之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而且,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世界卫生组织于1998年将每年的10月20日确立为世界骨质疏松日,旨在唤醒广大群众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了解该疾病的危害,积极采取行动,早期诊断及防治该疾病,防范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中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

  一、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是常见病,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 ,男性为 14.4%。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二、病因

  骨质疏松与雌激素因素、遗传因素、营养状况,以及物理因素导致的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影响骨代谢的疾病、药物,都可诱发此病。引发骨骼疏松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绝经期、营养不良、骨转换不平衡、钙磷比例失调、不足的钙质和维生素D的摄取、运动不足、体重偏瘦、吸烟和酗酒等。其中,有三大因素对骨骼健康的影响尤为显著。一是饮食中钙质和维生素D的摄取不足,二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的减少,三是缺乏体育锻炼。因此,居民需要弄清楚自身缺钙的真正原因,以便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避免盲目的乱补钙。
  三、诱发因素
  1.不健康生活方式
  包括长期卧床、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过多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进食障碍、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钙和维生素缺乏、体质量过低等。

  2.影响骨代谢的疾病
  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肾脏及心肺疾病等。
  3.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三、症状

  骨质疏松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而被称为"寂静的疾病"、"静悄悄的流行病"或“无声杀手”。是因为人们无法感觉到骨质的慢慢流失,早期无症状,妇女绝经后及到了中老年后出现腰酸背痛、腰弯驼背、身高变矮时才重视,是导致疼痛、行动不便、造成骨折并危及生命的潜在因素。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后果,部分患者可没有临床症状,仅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后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

  典型症状
  1.疼痛
  骨质疏松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疼痛,通常在翻身时、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并可能伴有肌肉痊孪,甚至活动受限。
  2.乏力
  表现为容易乏力,简单劳动后劳累加重,负重能力明显下降。
  3.骨折
  轻微外力和简单运动即可发送骨折,且愈合时间较常人更长、也易发生二次骨折,称为脆性骨折,好发于胸腰椎,其次为髋部、前臂远端,其他部位如肋骨、跖骨、骨盆等部位。
  4.脊柱变形
  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多发性胸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的腰椎压缩性骨折可能会导致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等不适。   

  5.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有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老年患者自主生活能力下降以及骨折后缺少与外界接触和交流,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四、就医

  骨质疏松的防治应贯穿于生命全过程,骨质疏松性骨折会增加致残率或致死率,经期妇女和老年男性应定期体检,骨质疏松患者应早就医,可通过DXA检测骨密度、定量CT等检查进行确诊。

  五、预防

  骨质疏松的主要预防目标包括改善骨髓生长发育,维持骨量和骨质量,主要措施包括合理的运动、适当的补充钙剂以及饮食调理等。 

  预防措施

  1.预防从儿童抓起

  对于骨质疏松的预防,应该从小开始,儿童和青少年期是骨量增加的关键时期,30岁左右达到最高,医学上称为“峰值骨量”。35岁以后骨量开始下降,女性绝经后,骨量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男性。如果年轻时尽力提高自己的骨峰值,也就是增加自身体内骨的库存量,到老年后需更长时间才会丢失到骨质疏松状态,那么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因此,从儿童、青少年时期起,就应注意均衡膳食营养,饮食勿过咸,多吃含钙磷高的食品,尤其牛奶、奶制品、绿色蔬菜、鱼等。同时要多晒太阳及进行户外运动,不饮酒吸烟,尽量不喝浓茶、咖啡和碳酸饮料。

青少年是骨发育的关键时期,大约20岁以前能获得90%以上的骨密度。因此,预防骨质疏松症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从儿童期开始,每天喝一袋牛奶,进食豆类蛋白3两,碳水化合物6至8两,蔬菜、水果1斤,并通过经常的户外活动和晒太阳,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二是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如有遗传因 素的人,过于消瘦的人,做了子宫卵巢切除、闭经早的人,嗜烟酒的人,患有内分泌疾病以及长期服用皮质激素等药物长期卧床的人等,都属高危人群,要定期监测骨密度,如果骨密度低于正常指标骨峰值均数 2.5个标准差就要接受正规的治疗。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做到:
   1.在成年,多种类型的运动有助于骨量的维持。绝经期妇女每周坚持3小时的运动,总体钙增加;

2.良好的营养:包括足量的钙、维生素D、维生素C以及蛋白质;3.应尽量减少骨质疏松症患者摔倒机率,以减少髋骨骨折以及Colles骨折。
  3.经常运动
  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非常重要的手段,合理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很有帮助,尤其是老年人要坚持每天散步。
  4.适当补钙
  骨骼是不能缺少钙的,钙对维持骨骼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如果骨骼中缺少钙,就会导致骨质疏松。因此,如果是先天钙摄入不足的人或者是绝经后的女性,都需要适当的补充钙。
  补钙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但均衡的膳食配合科学的运动双管齐下,才是对抗骨质疏松的有效方式。要进一步加强骨质疏松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认识到骨质疏松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使广大的骨质疏松患者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便得到及时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骨质疏松对中老年人的危害。建议大家形成良好的预防骨质疏松的意识,重视骨骼健康, 应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了解自身骨骼现状,因为骨密度检测仍然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最佳定量指标,也是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及早得到正规检查,全面评估骨骼健康状况,同时咨询专业医生,规范用药,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骨折发生风险,缓解骨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5.饮食调理
  (1)低糖饮食
  高糖会导致钙的吸收差,加重骨质疏松,还可能会影响到我们体内的血糖平衡。身体长期处于血糖失衡的状态,可能会引起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还可能会诱发糖尿病的风险,很容易患上糖尿病。
  (2)少盐饮食
  如果过咸会增加钙元素的流失,加重骨质疏松。
  (3)高蛋白饮食

  每天必须摄入一定的蛋白,如鸡蛋、瘦肉、鱼肉、牛奶。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