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防毒蘑菇中毒的饮食消费提示
夏秋时节,雨水充足,气候温暖,野生蘑菇大量生长。形美味鲜的野生蘑菇让人垂涎三尺。殊不知,很多野生蘑菇是有毒的,人们食用野生毒蘑菇后轻则引起神经精神症状、胃肠道反应,重则引起脏器损害,甚至致人死亡。我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显示,今年5月份起,广西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件明显增加。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疾控中心在此提醒:为预防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故的发生,请广大群众及餐饮单位不要自行采摘、食用、制售野生菌类。
一、充分认识毒蘑菇的危害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一般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二、切勿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不采摘。广大群众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蘑菇并不容易,广大群众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不购买。勿在路边摊点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不食用。为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健康安全。
三、发生食物中毒时要妥善处理
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身体不适或中毒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医,采用催吐、洗胃、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最好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便鉴定种类,精准采取治疗措施,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