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4日 来源:自治区疾控中心免规所 阅读次数:

预防接种是国家的要求和社会的责任

今年宣传日的主题是“预防接种---孩子的权利,社会的责任”。健康教育理论认为,知识决定态度、态度影响行为,家长拥有正确的疫苗知识、了解免疫规划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计划免疫是每个孩子都应享有的权利”,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预防接种工作中来,实施预防接种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目前我国疫苗分为两大类,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是国家免费提供的,所有适龄儿童都应按规定接种;二类疫苗是自费并自愿接种的。目前通过接种免费疫苗可以预防12种疾病。 按照国家规定,孩子出生后1个月内,就要建立预防接种证,并要长期保存。给孩子办理入托、入学手续,小孩出国出境时,要检查预防接种证还有,一定要到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颁发合格资质的接种单位去接种疫苗。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经过多年的实施、探索、投入,我区免疫规划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全区先后实现消灭天花、消除脊髓灰质炎的目标,最近几年,在周边国家仍有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流行和脊髓灰质炎暴发疫情的形势下,我区连续23年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2012年全区麻疹发病降至1/100万以下;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总体维持在较低水平,连续13年无白喉病例,乙肝报告病例持续下降,流脑、流腮、乙脑、甲肝和百日咳发病数及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虽然我们取得了上述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松懈,要清楚地认识我们面临的挑战,2013年、2014年全球报告脊灰223例和359例,我国随时存在发生输入的可能。2013年和2014年我区部分县出现麻疹暴发疫情,消除麻疹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特别是我区贫困地区及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免疫屏障存在漏洞,传染病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警钟长鸣,因此,我们既要努力巩固儿童免疫屏障,也要不断发展适应市民的需求,下一步,我们免疫规划工作的重点是加强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是规范接种单位疫苗和冷链管理,另一方面是加强信息化,实现对疫苗注射情况和不良反应的跟踪,保证预防接种的科学性、公平性与可及性,促进我区免疫规划事业可持续发展。

疫苗的安全性

由于近年来脊灰、白喉、麻疹等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公众对传染病的关注转向对疫苗安全性的关注,出现了疫苗不信任现象,人们对是否接种越来越犹豫。疫苗犹豫和拒绝在其他国家可能与个人信仰或者战争、冲突等有关,但是在我们国家,主要原因是疑似疫苗接种不良事件,由于部分媒体不负责任的、不完整、不科学的报道,误导人们忽略疫苗产生的真正效益,使得人们对免疫规划的必要性、安全性、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导致各种反对疫苗的言论出现,信息时代,互联网又改变了挑战的规模、谣言传播的速度和扩散的范围,使得家长需要取得更多信任和支持才能决定为自己或孩子接种。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不过疫苗毕竟是一种异物,部分儿童因个体差异会在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疼痛、硬结等,或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这些都是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病情轻微,多在1~2天内自行恢复,必要时就医。极少数儿童在接种后可出现罕见的异常反应,如无菌性脓肿、过敏反应等,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治疗。另外,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发病前期,或存在某种潜在的疾病,在接种后碰巧发病,被称为“偶合症”,与疫苗本身无关,很容易与接种的不良反应混淆。

2005年国家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我被列为第一批试点省份,2008年我启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我疫苗安全,目前全省所有县市均按规范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监测信息的数量与质量逐年加强,数据的敏感性与准确性不断提高,建立了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了监测与处置能力,通过监测与数据分析,评价了我省预防接种疫苗的质量,提高了我预防接种服务水平,为促进我省疫苗更科学、更安全的接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每年我区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000~1400例左右,总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4.84/10万剂次,总的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1.6/10万剂次,说明我区的疫苗是安全的

  家长的责任

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家长应该在接种前了解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配合接种人员,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并了解儿童的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儿童要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一旦出现可疑反应可得到及时处理。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