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期刊资料>内容>

广西全面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工作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2日 来源:广西疾控信息 阅读次数:

    2014年广西南宁、梧州、贺州等市曾发生严重的登革热疫情,今年已出现了输入性病例,显示我区的登革热疫情防控任务艰巨。目前,广西全面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工作。

    登革热病毒有4种血清型,人感染其中一种血清型的病毒,能对该型病毒有终生免疫力,同时对其他型别的病毒有2~3个月的交叉保护作用。而感染其中一型病毒后再感染另一型的病例则容易发展成重症登革热。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疗法和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控制伊蚊密度。伊蚊的密度水平与疾病的传播风险有密切的统计学关系,及时监测伊蚊密度,是疫情研判和控制的重要环节。 
   
按照以往的历史经验,登革热在头一年流行,第二年就要加大力度防止重复感染。广西CDC于今年3月对全区各市县200多名技术骨干进行了登革热疫情及伊蚊监测技术培训,并转发中国CDC的《登革热疫情分级防控技术指导方案》,及下发《关于加强全区重点地区登革热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各市县(市、区)全面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常规监测,每月监测2次,每周逐级上报已收集的监测数据,发现伊蚊密度较高的地方,及时开展清除孳生地、清理环境及防蚊灭蚊工作。截至6月8日,已有12市能正常开展监测工作,共上报数据6批181点次。

    自治区卫计委和广西CDC的领导对登革热防控工作高度重视,自治区卫计委副主任梁远及广西CDC主任唐振柱先后率队到南宁、梧州及贺州等重点地区进行督导,要求全力以赴做好病例监测和管理、蚊媒防控等工作。全面开展伊蚊监测工作给大部分单位带来极大的技术、财政及人力挑战,在自治区卫计委和广西CDC的重视、指导及各市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下,我区的伊蚊监测工作得以按要求开展。从今年4月中旬起,广西CDC消杀与媒介防制所每周收集、汇总分析伊蚊监测信息,并报送相关部门,为全国及我区的登革热研判提供重要数据。4月下旬至5月份的监测结果显示,超过35%的监测点伊蚊密度处于中高级风险水平,表明全区的伊蚊密度处于较高水平。在气温日渐升高的未来几个月,及时监测和控制伊蚊密度刻不容缓。目前,我区为全国开展监测工作较好的省份之一,多次受到国家卫计委和中国CDC的表扬和肯定。

(陶春爱)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