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预防接种副反应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31日
来源:广西疾控信息 阅读次数:
分享到: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0 万名5 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的四分之一是由疫苗可预防的疾病造成的。现在, 每年可通过免疫拯救200 万到300 万人的生命。免疫是最为成功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之一。
儿童获得抗感染免疫能力的最主要手段之一通过预防接种, 使自身具有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能力。由于免疫预防制剂即疫苗对人的机体来说属于异种或异体大分子物质, 所以人体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 常常也会发生一些除机体免疫反应外的其它不利于机体的反应既预防接种副反应。因而预防接种副反应是疫苗本身固有特性引起的, 是不可避免的。
疫苗在获得注册前都需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 上市使用前也都要实施严格的批签发制度, 在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都有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要求, 来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 所以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是极低的, 仅占万分之十左右, 而其中95%可自愈或仅需一般处理, 如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 或有发热、乏力等症状。
预防接种是一项公共卫生措施, 在保护绝大多数人群健康的同时, 极个别人承担了发生异常反应的风险。充分考虑到受种者的权益,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规定, 对因异常反应引起的严重损害者给予一次性补偿。(秦春林)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