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2013年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防城港市认真落实自治区提出的“防艾策略四转变”和“防艾实战六招术”的方法,紧紧围绕“两降一升”的目标,创新模式,攻坚克难,全力实施防城港市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实施方案(2010-2014年),扎实推进10个防治艾滋病专项工程。全市防艾攻坚工程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2013年报告新发艾滋病感染数同比下降了14.16%,艾滋病病死率同比下降14.62%,均达到自治区防治艾滋病考核评估下降5%的总目标。
落实保障措施。将防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年度绩效考核范围,落实各级艾防人员编制,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各级年度财政预算,确保防艾专项经费投入。按照不低于人均1元的标准,落实当年度艾滋病防治经费。全市人口 86万人,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190万元。防治艾滋病工作已形成了由党委、政府主导、多部门各司其责并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成效显著。防艾成员单位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及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开展防艾宣教工作,以“春风行动”、“三下乡”、“欢乐西湾”、“妇女之家”、“阳光工程”、 “12.1世界艾滋病日”等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民间防艾组织“温馨之家”的优势,对社区群众、农民、返乡农民工及外出务工等人员进行宣教。市、县(市、区)两级各类人群防艾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2%以上,达到自治区考核评估标准。
加大依法治理性与毒品传播艾滋病攻坚工作力度。卫生与公安部门建立艾滋病联防联控机制,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商讨高危人群干预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建立防治艾滋病相关信息共享制度,实现高危人群艾滋病疫情流行情况和相关信息共享。
形成预防艾滋病推广使用安全套的长效机制。计生部门积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多部门合作的覆盖全市各级的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预防艾滋病推广使用安全套攻坚工程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住宿业公共场所(如酒店、宾馆、旅店和招待所等)和娱乐性公共场所的安全套和宣传资料放置率达90%以上。农村、社区安全套放置率达80%以上。
加强健康干预与传染源管理,从源头上遏制艾滋病疫情蔓延态势。加强疫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疫情信息准确性。新发现艾滋病病例完整及时报告比例为100%。全市(所辖市、县)规范化(合格)性病门诊覆盖率达100%。
加强艾滋病监测能力建设。2013年自愿咨询检测人数同比增长15.8%。强化艾滋病实验室和性病实验室质量管理,辖区艾滋病检测实验室100%参加上级实验室组织的能力验证,合格率100%。辖区内开展性病报告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妇幼保健院、各级性病预防控制机构梅毒检测实验室参加自治区皮研所组织的两类梅毒血清学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参与率与合格率均达标。
稳步推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攻坚工程。婚前检查发现艾滋病感染的男女双方及阳性孕产妇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的达100 %。
公安监管场所防治艾滋病扎实开展。监狱、劳教(戒毒)所对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并自愿申请治疗,治疗率100%。监管场所把刑释解教或保外就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基本情况、感染或治疗情况转介到其本人户籍所在地或暂住地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转介成功率100%。
落实关怀救助政策,实施社会关爱,艾滋病社会救助不断完善。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探索推进民政局、CDC、定点医疗机构、特殊场所、民间组织“四位一体”的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综合服务模式。关怀救助率100%。艾滋病致孤儿童100%提供社会生活救助。
防治艾滋病科研与技术推广得到巩固。由防城港市CDC、市中医医院审报的防治艾滋病科研项目获市本级2013年科技计划立项支持,各获匹配科技经费3万元。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个科研项目通过市科技局的科技成果鉴定。
建立适合防城港市特点的防治艾滋病新模式,开创防艾新局面。认真贯彻国家遏制艾滋病“十二五”规划,组建成立防城港市第一个民间防艾组织“温馨之家”,重点开展对农民、流动人口、留守农村老年人及妇女等重点人群和农村、城乡结合部、公共场所、建筑工地等重点地区的宣传与干预,致力于对最容易受艾滋病侵害的人群实施有效干预,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为该市实现降低艾滋病新发感染提供了有力的社会保障。 (刘远文 刘远双)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