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期刊资料>内容>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积极预防慢性病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5日 来源:广西疾控信息 阅读次数:

   据报道,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81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CDC主任王宇指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引起慢性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指出,我国慢病防控工作体系尚属空白,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以卫生系统为主,其他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此外,我国慢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健康教育、患者管理等工作做得还不够,应重建一套评价医务人员工作的标准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慢病防控中。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行为方式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当今社会十分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给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慢性病”是否等同于“老年病”?很多人容易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但实际上,研究发现,在慢性病的诱因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医疗条件占8%,而个人的生活方式占60%,由此医学界把慢性病也称为生活方式病而非老年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改变:吸烟和被动吸烟;酗酒、高糖、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不运动;食物过于精细;精神紧张;迷恋夜生活等不良生活方式都成为慢性病患病的主要诱因。很多慢性疾病是相互联系的。比如摄入过多油脂食物又不及时运动,脂肪便会在人体内堆积,增加血液脂肪浓度,形成高血脂疾病,多余的脂肪在血管内皮沉积,易造成血管腔拥堵,形成心肌梗死。同时这种不良生活方式还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而糖尿病100%会转化为动脉硬化,并最终可能引发冠心病。同样,人体内脂肪过多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加大患冠心病的风险。而所有的心脏病会最终演化为心衰,致人死亡。由此可见,慢性病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慢性病是由于健康危险因素长期积累、叠加并协同作用于人体的结果,有一个长期酝酿、渐进的过程。只要健康危险因素的作用持续存在,这种渐进的过程就不会停止,其中不良饮食习惯、精神紧张、吸烟酗酒及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这提示我们预防慢性病,一定要坚决摒弃不良习惯,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在各种慢性病中,心脑血管疾病备受关注,因为该病发病率高,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是当前中老年患者的主要死因。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不吸烟、不酗酒、保持心理平衡、充足的睡眠、讲究日常卫生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抵御传染性疾病,还是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础。因而我们应积极追求健康,学习健康,管理健康,将“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作为行动准则,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和健壮的体魄。

    慢性病因为需要长期治疗,有的患者便自行购买市面上的降压草、降压药、降压鞋及降压仪使用,导致疾病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治疗慢性病,在用药的种类和计量上,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嘱咐。另外,很多慢性病发病之初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患者容易掉以轻心。不少患者处于得了慢性病而不知晓的状态,等到出现症状后才去治疗,往往已经有了并发症。“把自己的健康寄托在别人身上是不现实的”,因此规范管理慢病更需要患者自身的配合。目前,慢病防控推进工作的最大难题,就是有很多居民并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他们由于缺少医学知识,对慢性病的认知程度不高,没有认真地对待自身的健康和所患的疾病。

  总而言之,若要让慢性病远离自己,应从自身做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防制慢性病的最好措施。(刘远文)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