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上半年疫情首现负增长 专家网民热议广西防艾
7月16日,自治区防艾办综合协调与宣传干预处处长葛宪民、自治区疾控中心艾防所副所长张鸿满应邀做客广西科技信息网,就“广西防艾工作面临的挑战”这一主题,与网友进行零距离交流与沟通。通过专家们的答疑,网友们对我区防艾形势的特点、相关措施的采取以及如何科学认识和防治艾滋病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人类有望战胜控制艾滋病
在线访谈一开始,两位专家首先告诉网友,人类有望战胜并控制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新的疾病。世界发现首例艾滋病是1982年,我国首例发现艾滋病是一个来华旅游美籍加拿大人,而广西于1989年首次发现外籍艾滋病病人,1996年发现首批本土艾滋病感染者。人类抗击艾滋病的历史仅有30年,广西从认识到研究艾滋病也只有16年历史。
关于艾滋病,目前世界上有较好的预防办法,在治疗上也有一些较好的药物,应该说人类战胜并控制艾滋病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但是,艾滋病跟很多传染病不一样,它的传染、传播往往都是通过自身不良行为所致。一是性乱造成,如同性恋或多性伴的异性恋,这是当前的主要传播途径。二是使用公用注射器静脉吸毒的人,由于针器互相交换,造成血液传播。三是母亲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在怀孕、分娩、哺乳三个环节,把母体内的病毒传播给婴儿。
正是因为艾滋病是一种很特殊的传染病,不能用疫苗来预防,因此防艾专家认为,预防它的难度就在于如何让人们懂得艾滋病的知识,改变不良性行为。例如,有性乱习惯的人要戴上安全套;吸毒人群要避免使用公用注射器;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母亲怀孕期间要规范用药,这些都能防治艾滋病的传播。
广西上半年疫情首现负增长
据专家介绍,我区的艾滋病疫情形势非常严峻,近年新发现艾滋病例数较多,属于全国6个疫情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为控制广西艾滋病疫情,自治区党委、政府把防治艾滋病作为一件为民办实事、关注民生的大事来抓,并于2010年开展了一场防治艾滋病的攻坚工程。通过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的互相配合以及全社会广泛参与,把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做到位,构筑起社会的免疫屏障,收到很好效果。攻坚工程实施两年来,广西艾滋病的快速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今年上半年,我区的艾滋病疫情首次回落,出现负增长。
普通人群成防艾重点
尽管广西防艾形势有了较好的变化,但两位专家认为,广西的艾滋病疫情仍然属于高位运转,艾滋病的疫情呈弥漫性发展,从吸毒人群爆发,发展到现在异性传播为主。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广西新发现的艾滋病病人中92.5%都是通过性传播造成。这表明,普通人群同样受到艾滋病的威胁和危害,每一个人都不可掉以轻心。
专家指出,在发达省份,性传播途径主要是“男男”性行为引起,而广西主要是以暗娼在老年人中传播为主。由于当前农村的空巢留守现象,那些主动到农村提供性服务的妇女,成为中老年人艾滋病传播的温床。此外还有一些流动人群的传播,其中,又以农村地区占的比例较多。在职业分布里面,农民和农民工、家政人员占了绝大比例。
专家还说,广西所有的职业人群里面都报告有艾滋病的病例或者感染者,但最高危的人群,是那些知识认识不到位、低层次、经济文化水平比较低的群体。
六大招数应对防艾
针对广西近年来艾滋病疫情呈现的主要特点,专家告诉网友,广西的卫生防疫部门及时提出了四个转变和六个招数的应对办法。其中,一个转变就是宣传教育的转变。把过去那些只向吸毒卖淫嫖娼的宣传干预办法转为向普通人群宣传。其次是转变宣传内容、宣传方式,针对农民和农民工,还有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在宣传内容上把危害性讲透讲足,突出性乱传播危害,要求一定要戴上安全套,洁身自爱。此外是防治工作的转变,将过去着重在城区,改变为现在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防艾一体化的网络,特别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再就是整个管理工作的转变。比如,对艾滋病人的治疗,过去是病人到了晚期才开始治疗。今年我区积极开展发现一例救治一例,哪怕他身体还没有任何不良现象,像正常人一样也要开始积极治疗,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延缓病人生命,还可以有效地阻止他把体内的病毒传染给别人。
六个招数就是“教、套、阻、治、管、住”。“教”是教育,“套”是避孕套,“阻”是阻断母婴传播,“治”是积极治疗,“管”是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助”是给予关爱和救助。
此外,为了较好地控制二代传播,广西拟立法要求艾滋病感染者在一定时间内及早告知配偶或性伴侣,过了这个时间,将由医护人员用比较保密的办法告诉配偶,以避免无辜人受到殃及。
总之,专家们认为,艾滋病防治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防治艾滋病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科学防治,依法防治,树立长期作战的信心。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