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萍同志荣获全区卫生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谢萍,女,中共党员,医学学士,广西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现任放射卫生防护所所长。在中心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卫生工作方针,善于领会中心领导的指示精神、工作思路和意图,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本科所工作。在工作中,做到求真务实,恪尽职守,开创性地履行了自己的岗位职责,为中心放射卫生各项业务工作的发展与进步,为科所整体业务能力的提高,付出了辛勤劳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起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典型事迹如下:
一、积极应对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
受2011年3月日本地震造成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影响,为科学评估日本核事故对广西食品和饮用水的影响,她积极相应区卫生厅的号召,组织放射卫生防护所全所人员于2011年3月28日起全面启动放射性监测。设监测点共4个:南宁市、防城港市、钦州市和合浦县。当时放射卫生防护所的检测条件极不满足,要大体积的恒温烘箱,没有!要恒温砂浴锅,没有!大样品前处理的设备没有!要试剂,试剂量不够!她向中心周艳副主任报告后,在周副主任的关心与支持下,在中心后勤保障科的积极配合下,通过紧急采购和内部调拔,科所才拥有了基本的样品前处理设备。由于样品多,时间紧(卫生部要求每天上报检测结果),而中心的γ谱仪检测下限达不到标准要求,根本无法开展仪器分析,怎么办?她和全所人员毫无怨言,大家都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仪器法不行,用化学法也要上,加班加点,在所不惜,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尽可能快地把广西的监测结果上报到卫生部。就这样,她积极带领全体人员在条件极其不成熟的情况下,硬是开展了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检测。共检测了120份样品,编制了24期检测简报。检测出含有碘-131的样品共5份,分别为3月30日和4月6日采集的区疾控中心业务楼楼顶的沉降灰样品(收集沉降灰时间分别为3月23~30日和3月30日~4月6日)、4月6日南宁市检测点采集的南湖水样品、4月10日防城港市监测点采集的白菜样品和4月26日合浦监测点采集的芥菜样品。检测出含有铯-137的样品1份,为4月26日合浦监测点采集的芥菜样品。用化学法检测食品和饮用水的放射性,全国仅我中心一家,她带领科所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卫生部和中国CDC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二、逐个突破,全面开展广西的放射卫生监测工作,成效显著。
由于2001年卫生机构体制改革及随后的科所人员工作岗位变动,直到2003年中心安排她到放射卫生防护所工作时,科所只有7人,且仅有3人从事过放射实验室检测工作,现场检测和放射危害因素评价等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在放射卫生工作协调机制极不顺畅的艰难困境,她积极争取得到了中心领导和中心相关科所及全所同志的鼎立支持,依托国家放射法律、法规,率先在广西疾控系统全面开展放射卫生的各项监测工作。
1、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展放射诊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工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为了保证广西的放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于2007年作为主要负责人起草了《广西放射诊疗许可发放管理办法》,获卫生厅颁布实施。对新的放射诊疗法规的实施,广西各级疾控中心的放射技术服务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她抓住机遇,加强科所硬件和软件建设,充实人员、装备检测设备,积极参加中国疾控中心等国家级培训基地举办的各种培训班,2007年亲自带领科所技术骨干共7人到广东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考察、学习和交流,学技术、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检测作业指导书、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在所内不定期的开展业务学习和讨论,组建了一支放射卫生防护检测技术较全面的队伍,检测服务范围从2003年十几家自治区级医院,发展到现在遍及全区市、县、乡各级医院。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诊疗许可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在工作中,对检测不合格的X射线诊断设备,及时向医院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待医院对设备进行维修和调试后,再检测,提高了设备性能和影像质量,降低了废片率,有效地控制了受检者和全民的剂量负担。对不合格的放射治疗设备,尤其是治疗输出剂量不合格的设备,得到了及时纠正,确保患者因靶体积剂量严重偏离处方剂量,造成癌症未能得到应有控制,延误病情或者出现并发症反应。或虽然靶体积剂量准确,但因其周围正常组织受到不应有的照射,可能产生二次致癌。在防护检测方面,引进新技术,用热释光剂量计检测技术解决加速器机头泄漏的检测,对患者的防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开创性地开展对放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为广大职业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2005年她作为中心第一批学员,参加了中国疾控中心举办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培训”,经考试合格,获得评价资格。培训后,积极开展广西放射类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她不仅是指挥者,而且是一线的工作人员,亲临现场,收集资料,技术指导年轻同志。作为项目负责人,到目前为止,共完成了66个职业病危害严重的项目评价,编制了66份评价报告书,对613个职业病危害一般的项目评价,出具了613 份评价报告表。2009年她参加了中国疾控中心对防城港核电站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现场调查工作。通过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职业病危害因素对职业人员以及公众健康的影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放射职业人员健康监护方面
3.1 开展放射职业人员健康检查,保护职业人员的健康。
放射卫生防护所从1996年始开展放射职业人员健康检查工作,主要负责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2004年以前该项工作效率极低。她在业务上加强理论学习,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注意专业发展的新动态、新方法。在工作中,勇于改革,敢于创新。通过改进工作方法,2005年放卫所共完成了1680人份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工作,工作量为往年的420%,并且能在短短的6个月内完成工作任务。对在岗放射职业人员健康检查,通过
引进新技术,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分析方法后,2006年科所的工作效率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基本上能保证从采血到出报告时间控制在30天内,一改过去的要过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出具报告的历史。通过引进新技术,解决了放射职业人员健康检查方面的棘手问题。
3.2 积极稳妥地推进放射职业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通过改进监测工作方法,自2003年以来,监测覆盖面不断扩大,监测人数逐年增加,监测质量也逐年提高。2005年、2011年的监测单位分别为73家、2223家,出具的个人剂量检测报告分别为51份、3143份。在监测中发现剂量异常者发出调查表,必要时亲临现场调查原因,经调查均为非正常照射,多属人为干扰造成。通过开展放射职业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基本掌握了全区放射职业人员个人剂量的总体分布,对放射职业人员的辐射危害进行预测和预警,建立了广西放射职业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库,为政府对广西放射职业人员的防护决策提供了客观的科学依据。于2008年引进新技术,不断完善我区放射职业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网络,建立了广西放射职业人员个人剂量数据库。2009年她牵头与中国疾控中心等单位合作,研发了全国放射职业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网络,建立了国家级数据库。
3.3 积极献言献策,维护放射职业人员的健康权益。
2008年她作为主要负责人,起草了《广西放射职业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并获得区卫生厅的颁布实施。该规定明确了广西对放射职业人员防护知识培训、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津贴和放射假等的管理规定。解决了一直以来职业人员最为关注的悬而未决的有关自身权益问题。
4、扎实开展广西食品、饮用水、建材等放射性检测工作。
2004年她着手对放射化学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改进,引进碘化钠探头γ谱仪。该γ谱仪检测技术快速、准确,样品不需经任何化学处理,就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样品中γ核素的含量,解决了传统的放射化学分析法检测时间漫长的问题,提高了食品、饮用水、建材等放射性检测的工作效率。2011年又争取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引进高纯锗γ谱仪、四路低本底α β等检测设备,这些设备的测量精度更高,完全能承担广西食品、饮用水等的放射应急检测任务。进一步提升了中心在食品、饮用水、建材等样品的检测技术档次,夯实了检测实力,为即将开展的放射性本底监测和防城港核电站卫生监测提供了保障。
三、科学规范管理,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
1、放射卫生防护所的质量管理有效提高
2003年底她接管放射卫生防护所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带领科所迎接广西区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监督评审,顺利通过。2004年科所顺利通过了实验室国家认可。同年也通过了广西区建设厅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室内空气和土壤氡的检测现场评审,并获得检测资质。2005年3月广西区卫生厅组织专家对科所进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评审,取得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2005年8月科所顺利通过了广西区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监督评审,2005年12月顺利通过了国家级计量认证现场评审和实验室认可监督评审。2009年科所又通过了国家级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广西区卫生厅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的复评审。
2、严抓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她大胆创新,不断进取,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室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检测工作。虽然科所的检测设备装备较先进省份差距较大,但为了检验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同时也是为了有更多的机会向上级技术管理部门和区外先进同行学习,她积极组织报名参加全国各种放射盲样比对考核,考核结果均合格。其中,2007年参加中国疾控中心组织的建材样品镭-226、钍-235、钾-40盲样考核,全国只有14家单位参加,仅有6家合格,她们在合格之列;2009年参加中国疾控中心组织的全国生物剂量估算比对考核,全国只有13家单位参加,她们也合格了。比对结果表明:科所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国家级的技术要求,并且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
四、加强防射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放射防护意识
1、组织开展对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2005年和2009年由她主要负责共举办了5期自治区直管医疗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班,并到玉林市、钦州市、河池市等地培训、指导市、县、乡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共培训7000人次。
2、开展对广大群众的放射防护知识宣传。
自2004年以来,她每年5月组织举办一次放射防护知识群众宣传活动,在街边或广场设宣传点,树展板、发宣传资料,解答群众对辐射影响健康的各种疑虑。让广大群众了解放射防护知识,掌握我国放射法律、法规,增强维权意识,维护健康权益。
五、加强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
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技术负责人,于2008-2009年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5家单位合作,完成了国家原子能机构CAEA的课题《建立国家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监测和健康登记管理系统》(国家级,项目编号:CPR/9/037,CPR05047)研究工作。通过该研究,建立了国家级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网络报告系统,结束了我国一直以来没有国家级个人剂量数据库的历史。此外还承担《辐射危害控制与核辐射卫生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国家级,项目编号:201002009)、《广西医用X射线诊断机放射防护状况及其控制策略研究》(厅级,合同号:2007023)、《计算机X线摄影合理曝光条件研究》(厅级,合同号:2006BAD01B05-2-1)、《广西介入放射学辐射状况及控制策略研究》(厅级,合同号:Z201041)的课题研究工作。她本人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积极加入专业学术团体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近5年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