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期刊资料>内容>

精心组织推进防艾步伐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2日 来源:广西疾控信息 阅读次数:

                 ——广西CDC圆满完成中英艾防合作项目工作

 

    广西自1996年发现第一例本地艾滋病感染者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形成了全区广泛流行的局面。广西艾滋病感染途径已从静脉注射吸毒传播为主向性途径传播为主转变,近年来,性途径传播的比例呈递增趋势。监测数据表明广西的艾滋病正处于高速扩散流行的严峻态势。

    20077月,英国国际发展署(以下简称DFID)依托第四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的框架在我区6个市(梧州市、桂林市、贵港市、玉林市、钦州市、柳州市)8个县(区)(蝶山区、藤县、七星雁山区、港北区、平南县、玉州区、灵山县、柳城县)实施,项目执行期为20077月—20113月,工作框架和模式按照第四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来开展,工作的重点是开展艾滋病的综合防治,包括领导能力的开发、宣传教育、吸毒人员干预、艾滋病性病传播途径的干预、自愿咨询检测、抗病毒治疗、母婴阻断、综合检测、耐药监测等领域,重点干预对象是性服务工作者、吸毒人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9年底,为统筹资源,科学防治,国家将第三、四、五、六、八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整合为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简称RCC项目)。

    各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整合后,为避免与全球基金的投入重复,英国国际发展署将项目经费用于广西边境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故又称为广西边境地区艾滋病干预项目,现项目已圆满完成。项目覆盖我区与越南接壤的3个市(百色市、防城港市、崇左市)7个县/市(那坡县、靖西县、东兴市、凭祥市、龙州县、宁明县、大新县),侧重于流动人口干预(暗娼、越南媳妇、边境流动务工人员、长卡司机等),主要目标为通过提供可获得性的服务,扩大边境艾滋病防治覆盖面,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边境地区艾滋病防治模式。

    广西中英艾滋病项目于200771日启动,根据项目要求, 2007-2009年期间省本级成立广西中英艾滋病项目办公室,设置有项目主任、财务负责人,项目主管等,20101月自治区卫生厅将项目移交至自治区疾控中心,广西CDC非常重视项目工作,为切实加强对项目的领导,组成广西边境地区艾滋病干预项目人员:广西疾控中心主任唐振柱任项目主任,广西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杨进业任项目执行主任,广西疾控中心艾滋病性病防制所所长刘伟任项目执行副主任/主管,广西疾控中心艾滋病性病防制所副所长吴兴华任项目主管,梁晖任财务主管,自治区疾控中心项目办的人员均参与此项目工作。

    项目活动开展情况

    加强多部门支持性环境,保证边民及边境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服务的可及性

    建立跨境流动人口干预多部门的协调机制

    各项目市、县成立各级跨境流动人口干预项目领导小组,各级政府组织当地的卫生局、教育局、公安局、边防办、口岸办、检验检疫局、计生局、人保局、妇联等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明确各部门职责。

开展跨境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形势及应对策略研讨

    自治区级和各项目市、县防艾办进行组织协调,举办了各级跨境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形势分析研讨会,明确项目目标和要求,参加研讨会的包括当地防艾委成员单位、跨境流动人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县级的边境乡镇分管领导、县/乡卫生医疗单位的负责人、防疫专干等,通过召开研讨会,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参与跨境流动人口防艾工作的积极性,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开展基层人员培训,构建艾滋病防治网络

    开展多部门逐级培训

    县级培训:一是县政府组织对各乡镇政府分管领导及项目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二是卫生局组织对卫生院院长、防疫组长进行培训; 三是由县妇联和教育局组织对乡镇妇联主席以及乡镇中学校长、校医或保健教师进行培训。

    乡级培训: 一是乡镇政府组织对各乡镇包村工作队、村支书和主任、村妇女主任等乡镇行政人员进行培训;二是乡镇卫生院组织对卫生院领导班子、防疫、妇幼、临床医生和村医生进行培训。

    村级培训: 由经过培训的各乡镇包村工作队、村支书和主任、村妇女主任以及卫生院医务人员深入各村、屯、小组进行培训。

       7个项目县/市共对13000多人开展培训,其中县级培训450人,乡级培训2100人,村级培训10000余人,使县、乡、村三级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了解当地的疫情,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和干预技能,明确各自在项目工作中承担的职责、工作任务和流程,有利于充分发挥三级艾滋病防治网络的作用。

建立县—乡—村三级艾滋病防治网络:充分利用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县、乡、村艾滋病防治网络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各村、屯、小组为终端的政府、卫生、妇联三条主线组成的艾滋病防治网络,一是县政府—乡镇政府—村干—队长—计生专干组成的行政管理网,负责组织协调、宣传、培训及动员;二是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医生组成的卫生医疗监测网,负责数据收集、体检、HIV检测及上报工作;三是县妇联—乡镇妇女主席—村妇女主任组成的妇联联络线,负责越南籍媳妇及暗娼的调查、宣传、培训及动员检测。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印制目标人群宣传材料

    根据边境地区艾滋病干预项目的工作计划安排及目标人群的特点,各级项目办印制了宣传年历、中越双语宣传资料、防艾宣传单等各类宣传材料共计100万份,其中,自治区项目办印制了7万份的长卡司机宣传海报、15.5万册《中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读本》(其中5000册为中越文对照版)发放到各边境项目点,用于开展跨境运输的长途卡车司机、边境地区的中学生的宣传和干预;大新县和那坡县印制《谨防艾滋病,造福一家人-给农村外出务工的兄弟姐妹的一封信》,在春节前农民工返乡高峰期发放;靖西县针对农民工、青少年、吸毒人群的不同特点,分别设计印制了《打工篇》、《青少年篇》、《娱乐场所篇》、《吸毒者篇》等系列篇宣传资料,发挥很好的宣传效果。

    设立宣传广告牌、宣传栏

    各项目点在跨境流动人口聚集的场所,如边贸互市点、边境景区、大型市场、十字路口、收费站以及乡镇卫生院、居委会等地设立中越双语的大型户外防艾宣传广告牌133块,设立宣传栏117块,提高边民和跨境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开展大型宣传活动

    通过开展文艺表演、有奖问答、发放宣传资料、解答群众咨询等形式,增加中越边民的参与性,更有效地向他们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其中,靖西县金绣球壮话剧团把艾滋病防治知识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壮剧(中越边民均能听懂壮话)节目中,达到很好的寓教于乐的宣传效果。

    边境流动人口基线调查

    各项目县(市)首次在当地开展边境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信息的基线调查,通过基础资料收集、问卷调查、采样检测以及数据录入分析的方法,了解边境地区流动人口与艾滋病相关的流动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性行为、接受艾滋病干预等情况,以及艾滋病感染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

    目标人群干预

    越南籍媳妇干预

      7个项目县联合妇联、村医村干等通过开展现场培训、发放宣传材料、问卷调查、面对面座谈和现场抽血等方式,深入村屯开展越南籍媳妇及其配偶的摸底调查、宣传和HIV检测等干预工作。

      宁明县建立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核心,乡镇卫生院、村医生为主体,乡村妇女骨干为辅的县乡村三级艾滋病干预网络,发动村医生、村妇女主任深入辖区村屯对越南媳妇进行造册登记,并与妇联合作进行问卷调查和社区健康宣传动员。

    凭祥县、那坡县通过乡镇卫生院开展免费体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方式进行越南籍媳妇的HIV检测。

    长途卡车司机干预

    宁明、东兴、龙州、凭祥4个项目县在当地的物流公司、口岸货场以及货车停车场等长卡司机聚集的场所,对长卡司机开展问卷调查、发放宣传资料和安全套、抽血检测等艾滋病防治干预活动。其中,凭祥县对货车停车场的30名保安开展了预防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增强保安的防艾意识和知晓率,以便对长卡司机形成长期干预的良好宣传氛围。4个项目县的越南籍长卡司机的估计数为835人,干预655人,HIV检测100人;中国籍长卡司机的估计数为1765人,干预1166人,HIV检测161人,其中初筛阳性1人。

边境务工人员干预

     7个项目县均开展了中越务工人员艾滋病防治干预。7个项目县的越南籍务工人员的估计数为7750人,干预1635人,HIV检测600人,;中国籍务工人员的估计数为120436人,干预27266人,HIV检测10024人。

    凭祥市针对当地边境贸易区每天约有200名越南籍务工人员过境当挑夫、搬运工的劳务特点,通过边防办、管委会等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在出入境关口、小道以及停车场对过境的越南籍务工人员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共发放中越文宣传材料1200份,宣传小礼品400套。

    东兴市对万尾、江那等15个边境村264名外出回归务工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并对其中210人进行了HIV检测。

    宁明县一方面采取村医分片管辖的方式,到中方外出务工人员的家中、越南籍务工人员所在的工地和工棚开展调查宣传;另一方面,与汽车客运站合作,通过在客运站发放宣传资料和播放音像资料、举办客车司机培训班等方式开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宣传教育,累计发放宣传折页4万份,培训客车司机62人。

    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干预

    靖西县、那坡县、龙州县、东兴县4个县均开展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治干预。其中,靖西县、那坡县是通过文艺宣传活动和发放宣传资料的方式对边防乡镇的少数民族居民开展宣传;龙州县、东兴县是通过建立乡级督导员-村级宣传员-务工人员家庭/越籍媳妇家庭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干预网络来开展干预。4个项目县的边境村民的估计数为464482人,干预24635人,HIV检测214人。

边境暗娼干预

    边境地区的性服务行业比较活跃,7个项目县估计约有1250名中国籍暗娼,442名越南籍暗娼,活动场所包括美容美发店、宾馆饭店、咖啡厅或酒吧、旅馆或招待所、足浴按摩店等,亦有部分性服务妇女在出租房或流动性的提供性服务;其中大部分越南籍暗娼集中在边境贸易区活动,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内外长途卡车司机及从事边境贸易的客商。

      7个县主要通过开展业主培训、同伴教育、外展干预、发放安全套、咨询检测以及转介等方式开展跨境暗娼干预,共干预1159名中国籍暗娼,HIV检测339人;干预越南籍暗娼338名,检测35人。

边境吸毒人群干预

      7个县依托原有的美沙酮门诊和针具交换中心,加大力度提高干预服务质量和扩大干预覆盖面,通过开展外展人员、同伴教育员及吸毒人员家属的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吸毒人群干预,3484名中国籍吸毒者中有1616人接受了干预服务,其中361参加了HIV检测。

    龙州县的水口、下冻、金龙的针具交换点对过境的越籍吸毒人员进行针具交换及防艾知识宣传,共为39名越籍吸毒者提供了外展服务;宁明县为5名越南籍吸毒者提供了清洁针具和防艾宣传,共干预越南籍吸毒者44名。

边境商人干预

    靖西县和东兴县主要通过发放宣传材料的方式开展口岸中越商人宣传干预活动,针对口岸商人流动性大、频繁往返于口岸的特点,靖西县与龙邦、岳圩口岸的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合作,开展对中越商人的艾滋病干预活动;东兴市得到越南芒街市卫生中心的协助和支持,三次在越南芒街市流动人口较多的市场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发放各类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5000多份。2个县共干预中国籍边境商人1230人,越南籍边境商人15人。

项目成果

    开展中英艾滋病项目终期评估及边境地区防治艾滋病工作模式研究

    广西中英艾滋病项目在执行实施阶段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自治区项目办委托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开展中英艾滋病项目终期评估及边境地区防治艾滋病工作模式研究,通过开展项目评估,科学、完整地总结项目的做法和经验,发掘、整理和完善成功的管理模式,通过推广成功的模式,扩大项目的示范效果,从而有效遏制艾滋病在广西的流行。

    编写《广西边境地区艾滋病干预项目经验集》

    广西中英艾滋病项目实施几年来,各项目市、县在项目框架下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活动涉及艾滋病政策倡导及支持环境的建设、大众的宣传与教育、重点目标人群的行为干预、艾滋病资源咨询检测、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关怀和治疗等领域的工作。为提炼项目点在项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展示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亮点,自治区项目办委托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劳动服务公司编写《广西边境地区艾滋病干预项目经验集》,总结、交流项目实施的经验,推广可持续运转的工作模式,为广西今后的艾滋病防治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建立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疫情数据库

    各项目县(市)首次在当地开展边境流动人口(包括越南籍媳妇及其配偶、边境务工人员、暗娼、吸毒人员、经商人员、长卡司机等)艾滋病相关信息的基线调查,通过基础资料收集、问卷调查、采样检测等方法,了解边境地区流动人口与艾滋病相关的流动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性行为、接受艾滋病干预等情况,以及艾滋病感染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并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数据录入数据库,建立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疫情数据库,填补了广西在边境地区流动人口信息数据方面的空白。

    在国家项目办、自治区卫生厅、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及关怀下,各级项目办工作人员共同努力,项目进展顺利,促进了我区艾滋病防控网络的逐步形成,各级工作人员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吴兴华 王 莹)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