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毒蘑菇中毒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
广西地处亚热带,高温、多雨、潮湿,易于生长蘑菇,为毒蘑菇中毒高发地区,采食毒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2011年5月21日,灵山县某村两孩子到屋后的山坡上采回一大篮野蘑菇,当晚一家人共进晚餐,并送给另外两家亲戚吃,共有13人进食,其中8人中毒,2人死亡。5月23日,宾阳县某村也发生一起毒蘑菇中毒,一老人上山采回野磨菇3斤,一家有4人进食了野磨菇,其中3人中毒,1人死亡。
毒蘑菇的毒性是很大的。笔者曾处理了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南丹县一农户年轻的男主人从屋后土岭阔木林中采集一种白色菌子2斤,当晚与妻子和3个年幼的孩子一起进食。第二天上午全家5人先后中毒,一孩子呈类霍乱型很快于晚上死亡,其余4人在胃肠炎期后有明显的假愈期、内脏损害期,发病3~5天后死亡。采集同地点的蘑菇进行鉴定,引起中毒的为极毒的鳞柄白毒伞。笔者在横县也处理过一起蘑菇中毒事件,下一场雨之后,村背的整个山上长满野蘑菇,全村200多人都吃了采回来的蘑菇,结果有100多人中毒,1人死亡。经鉴定采食的蘑菇中混有毒伞。
毒蘑菇又叫毒菌。我国毒蘑菇约有180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种。常见的极毒的有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菌等10种。其形态如下:
一种毒蘑菇中可能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又可能存在于多种毒蘑菇中。毒蘑菇的主要毒素有:胃肠毒素、神经精神毒素、血液毒素、原浆毒素等。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进食的毒蘑菇种类及其所含毒素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一般分肠胃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等。
临床各型的表现主要为:
⑴肠胃型:潜伏期一般为30分~6小时,多在食后2小时左右发病。主要症状及体征:表现为剧烈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一般不发热。
神经精神型:潜伏期一般为30分~6小时。主要症状及体征:表现为多汗、流涎、流泪、脉搏缓慢、瞳孔缩小、血压不稳定、呼吸困难等。重症者出现谵妄、精神错乱、幻视、幻听、狂笑、动作不稳等。
⑵溶血型:潜伏期多数为6小时~12小时。主要症状及体征:起初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病3 天~4天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脾肿大,少数中毒者出现血红蛋白尿、贫血。
⑶脏器损害型:潜伏期一般为10小时~24小时,最短为7小时~8小时。主要症状及体征:肝脾肿大,且脏器损害型中毒病情凶险,死亡率很高。临床表现十分复杂,按病情发展可分为胃肠炎期、假愈期、脏器损害期、恢复期4期。表现为:胃肠炎期:病人恶心、呕吐、脐周腹痛、水样便腹泻,多在1天~2天后缓解;假愈期:症状暂时缓解或消失,约持续1天~2天;脏器损害期:随后突然出现肝、肾、心、脑等脏器损害,以肝、肾损害为最重。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甚至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昏迷;肾脏受损时可出现少尿、血尿甚至尿毒症等。恢复期:经积极治疗,部分病人在2周~3周后进入恢复期,中毒症状消失,肝功能好转并痊愈。
对患者的处理是:一但发生了中毒,第一就是马上停止食用,第二吃到嘴上的马上吐出来,第三吃到胃里去了的,也要学会吐出来,吐出来后马上喝些凉开水,大概喝得一斤半斤,吐出来后就赶快到医院找医生。及时对中毒者催吐、洗胃或清肠,以清除胃肠道尚未吸收的毒物,同时采取对症治疗。明确有共同进食毒蘑菇史的未发病人群,必要时可进行催吐、洗胃或清肠,以清除胃肠道尚未吸收的毒物。
毒蘑菇生长广泛,与食用菇形态相似,往往没有明显的区别特征,是否有毒公众一般难以识别,其鉴别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及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才能完成。民间有不少鉴别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并不完全可靠。笔者小时候就经常采食一种俗称为“大水蕈”的野生蘑菇,而这种 “大水蕈”与极毒的白毒伞外观上十分相似,笔者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上述灵山县的毒蘑菇中毒事件,两个孩子上山采的野生蘑菇在当地称为“油蕈”,孩子辨别不清,肯定误采了含有剧毒的野蘑菇。缺乏毒蘑菇辨别知识,误采食野生毒蘑菇是引起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农村家庭较常见。
提高防范毒蘑菇中毒的意识,不食不认识的和没有经过安全证实的野蘑菇,是预防毒蘑菇中毒的关键。
蘑菇味鲜形状美,若不识货莫进嘴,常含剧毒别品尝,否则要命难后悔!我区已进入夏季,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提醒公众勿采摘、购买和食用野蘑菇,以免发生误食中毒。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