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CDC“治疗锥体虫病的药物”获国家发明专利
日前,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黄亚铭主任医师为首的研究团队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正式授权该研究团队“治疗锥体虫病的药物”科研成果国家发明专利权。该项发明成果也成为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10年来首次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该项目研究得到自治区科技厅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由黄亚铭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包括韦海艳、毛玮、林康明、贺颖等原虫病科年轻的业务技术骨干及所带研究生共同研究完成。该项发明专利于2007年6月15日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请,经过三年多按要求对该发明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反复申辩和严格审查后方获得。
“治疗锥体虫病的药物”发明专利的特征是:该药物的有效组分青蒿素或其衍生物和喹宁类衍生物的重量比为1-20∶1-10。该发明的药物将具有协同作用的青蒿素衍生物与喹宁类衍生物共同使用,可产生比两者单用更好的效果,并在较低药物浓度中短时间内可杀死体外培养中的布氏锥体虫。试验对青蒿素衍生物、喹宁类衍生物单独使用与两药合用于体外培养的布氏锥体虫杀死作用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布氏锥体虫在含有浓度低于≤0.1mg/ml的青蒿琥酯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10天未见死亡,而在含有青蒿琥酯和磷酸氯喹药物浓度各为0.1mg/ml的培养液中培养18小时即已经全部死亡。该发明专利在世界上首次证实了广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青蒿琥酯与氯喹配伍治疗锥体虫病(瞌睡病)的作用效果及最佳配伍,该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提高该类药物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据悉,黄亚铭教授从事疟疾现场及试验室方面的研究工作30年多年,承担过国内外科研项目30多项,所带领的研究团队积极开展过疟疾流行病学及分子流行病学、抗疟疾药物、疟疾免疫学、疟原虫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疟疾传播媒介的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传疟按蚊先天性免疫、人类间日疟原虫的起源与进化等大量研究,在国内外有100多篇相应的研究论文发表,其中SCI收录7篇,累计影响因子48.843。特别在青蒿素衍生物的后续研究方面有着诸多创新,如首次证实了青蒿琥酯、蒿甲醚、双氢青蒿素阻断疟疾传播的作用,揭示青蒿琥酯在预防疟疾传播方面的实际效果。200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3年博士后研究回到中心后,在国内外首先研究证实青蒿琥酯与阿奇霉素配伍治疗疟疾病人的近期和远期效果,并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该研究团队正在进行青蒿琥酯及各类抗菌素干预对疟疾患者引起血小板减少恢复的研究,亦取得了重要进展。(潘少波 林康明)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