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期刊资料>内容>

广西开创特色方药治疗慢性肝病新途径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2日 来源:广西疾控信息 阅读次数:

    广西的一项科研成果开创了广西民族医药治疗慢性肝病的新途径,在改善慢性肝病患者临床症状、保护肝细胞、改善患者免疫状态、恢复肝功能、抗肝纤维化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近,这项成果获得200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这项题为“广西特色方药治疗慢性肝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科研课题,开始于2003年初,历时数年,是由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院长梁健教授、广西中医学院邓家刚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黄仁彬教授共同主持完成的。该项目遵循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严谨的课题设计, 如统一的病例选择和排除标准、严格的随机双盲对照、确切的疗效考核指标如肝纤维化治疗的用药前后肝组织学活检并长期随访、可靠的统计分析等等,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通过严谨的临床研究, 明确了广西特色方药治疗慢性肝病的确切治疗作用和机理。针对慢性肝病发展关键环节进行治疗,是阻断肝病发展进程的关键。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慢性肝病发展过程中肝实质长期反复受损,致使肝纤维增生与降解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使增生多于降解,从而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为此,课题以此为切入点,对长期民间应用治疗慢性肝病药物黄根、白花丹、六月雪、玉郎伞等进行了实验和临床研究,明确其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并且观察其他影响慢性肝病发展的指标,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10余家三级甲等医院对近万名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研究结果证明上述民族药物对慢性肝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提高慢性肝病的治疗水平提供了依据。该项目筛查出一批治疗慢性肝病的广西民间的草药、壮药、瑶药及壮药点灸方法,打破了慢性肝病单纯西医、中医治疗方法,为患者提高更多的治疗选择,丰富了慢性肝病的治疗途径。

    本项目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7篇,SCI收录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加全国学术会议交流8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5人,成果经中山大学等权威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陈凯先院士、张伯礼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教授等专家鉴定为该项目创新中医药理论,整体处于国内领先及部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典范。

    据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国科奖办[2004]87号)设立的全国中西医结合行业的最高奖项,授予在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开发研究中有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每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协将从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的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韦锦田  赵立春)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