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军医的漫漫病理科研路
——记303医院原病理科主任、返聘技术专家李全岳
□记者莫 雪 通讯员周英合
一个冬日暖阳中,记者看到了自费首创全军中心医院唯一一个军事病理学实验室的老军人——303医院原病理科主任、返聘技术专家李全岳。倚窗而谈,面前的老人慈眉善目、精神矍铄。循着他跳跃的思路,记者轻易地走进了军事病理这方神秘的世界。
李全岳是有着43年兵龄的老军医,义无反顾投身病理研究,源于他六七十年代经历林林种种的大小战役中,目睹身边无数战友因枪伤、炸伤躺在血泊中,自己心痛欲裂却无力回天的经历。尤其是一次,一名弹伤的战士,在野战医院检查后生命体征并无异常,因此只做了简单消毒、包扎,继续留院观察,可第二天早上,这名战士就长眠在简易病床上。一夜隔生死,李全岳心如刀绞。直面缺乏军事病理支撑的手术尴尬,心里却淌着泪。“从那时起,我就笃定了一辈子致力于病理研究的决心。因为历经生死,我明白了没有病理支撑,抢救伤员就只能在浅层次和低水平上徘徊。”为这句承诺,他这一走,就是31个春秋。
边境排雷相当于以和平的方式复原战争,目光敏锐的李全岳力克万难——
在收集炮弹残骸中推开军事病理之火器伤研究之门
病理研究,必须服务临床,服务战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火器伤是医疗保障的“瓶颈”,能否攻下这个课题,直接关系着能否挽救千百万前线负伤战士于水火。
等李全岳全力保障完野战救护,能腾出手来搞细致研究时,战事已趋于平静,接到调往303医院的命令。好在他紧张手术之余留了个心眼,用福尔马林溶液保存了六个残肢。为安全顺利地运送六个残肢,他决绝地抛开家眷和家什,守着六个大坛子从边境一路颠簸到达南宁。就是靠着这些难得的战争标本,他“猫”在实验室,逐个进行解剖和局部取材切片,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总结梳理出72式防步兵地雷的性能及致伤机理,并首次慎重提出对战伤截肢平面选择的新观点。按照他的研究,选择截肢平面,既要考虑明显的损伤,又要考虑潜在的损伤,传统的在损伤组织10厘米以上的地方截肢,会加重健康组织的再次损伤,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平面。论文发表后,在军内外的专业学术会议上引起强烈反响。受此病理支撑,军地医院在随后处理患者截肢问题时,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健康肢体的长度,为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上世纪90年代,边境排雷正式开始。对李全岳来说,排雷就等同于以和平的方式复原战争,这是研究军事病理的最佳机遇。然而,雷场就是战场,是严禁外人出入的。李全岳就绕起弯子“曲线救国”,主动跟负责一线保障的卫生队联系,积极开展科研和论文合作,终于以“编外”的身份顺利进入雷场。在雷场,作业官兵人工排除“铁疙瘩”后,他总是第一时间接到手里区分雷种进行详细登记;遇到爆破排除,他又第一时间在临时划定的安全区域内丈量勘察、收集残骸,记录铁花伤及的有效范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第一、二次边境大排雷结束时,他收集的战场武器残骸累以吨计。通过整理残片,他从地雷等火器的性能及作用机理到致伤的原因和特点,从地雷等火器伤、病的救治到预防措施,从地雷等火器伤特点到广西边境雷场等火器伤、病的流行病学及卫勤保障,全面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先后撰写《地雷与排雷伤病研究》、《雷场军事医学》、《现代火器重伤伤情研究》、《山岳丛林战战伤资料集》等多篇论著,推开了军事病理之火器伤研究的大门,填补了国内边境排雷医疗救护、卫勤保障等内容的空白,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次,三等奖15次。
2008年9月,广西宾阳一民警腹部中弹,造成多处肠穿孔。地方医院通过透视、照片,在创口附近反复翻找弹片,均没有任何结果。患者出院后饱受头晕、脑胀、腹痛、内出血等症折磨,生不如死。303医院获悉后,主动展开远程会诊,在李全岳的病理支持下,遵循战时火器伤救治原理,对患者进行了二次救治,成功地使其生活步入正轨。因为有扎实的火器伤病理研究奠基,303医院已经成为驻地乃至祖国西南救治爆炸、烧伤、枪弹伤的“铁拳头”。
无形的微波伤害官兵于无形,抓不住无形就是病理专家的无能——
在重重保密中为子弟兵默默织就防护外衣
2001年,李全岳的侄女第三次怀孕又流产了,他听说每次胎儿都在三个月左右流产。李全岳觉得很蹊跷,对胎盘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并亲自参观侄女的生活习惯与环境后,发现这小两口每天都有近18个小时的时间在电脑前度过,他试探性地把问题矛头指向了微波损伤。小夫妻听从建议,远离电脑半年后再次怀孕,成功生下一个健康的宝宝。
大胆的猜测得到验证,让李全岳想起了门诊里出现的一例例微波职业病:结婚多年的某连长,爱人一直未能怀孕,女方请了半年假随军,可仍是颗粒未收。此外,还有一些官兵出现莫名其妙突然的或阶段性的头晕、眼花、胸闷、气短、心慌而来医院问诊,他们也都是与微波有着长期亲密接触的人。这些一直是李全岳心头沉甸甸的痛。李全岳开始把研究方向转入这块无影无形的新领域。
当时的广西边境,微波伤研究还是“处女地”,更是各级讳莫如深的“禁区”。因为不少传统的指挥员认为,微波工作是国防需要,军人该牺牲时就必须牺牲。跟国防安全谈健康需求,无异于淆乱军心。李全岳的研究意向无一例外地被边海防一线指挥部严词拒绝了。
为找寻突破口,李全岳绞尽脑汁。巧的是当时医院正好新配备了几套新设备,如果让这些新设备进边防,尤其是进微波伤严重的哨卡,给官兵体检的过程不就成了获取一手资料的过程了吗?李全岳的报告终于获批。
从2002年底开始,56岁的李全岳跟着心电图、B超、血液生化、泌尿生殖、外科、内科、五官科等近30位专家,步履铿锵地出发了。边境的雷达、无线通信站大都驻扎在当地最高的山头上,终日浓雾深锁,出入十分不便。为了统计更精准,李全岳坚持不落一个哨卡,不漏一名官兵,硬是跟着队伍从当年底走到了次年春天,收集整理的资料记录了满满五大本子。他告诉记者,相对火器伤研究,微波伤太复杂了。因为雷达、无线电台等辐射源的波长、功率不同,官兵受损伤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就算在同样的辐射条件下,因官兵的体质、生理变动周期、内分泌功能、遗传因素等不同,个体也会出现不规则的波动和差异。另外,微波伤不同于火器创伤,它是肢体健康缓慢变化的过程,梳理对比数据、掌握演变规律是需要时间跨度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随着《广西边防雷达站人群健康状况调查》、《雷达官兵425例血液生化指标资料分析》、《微波工作人员眼损伤调查分析》、《雷达微波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等一系列论文先后出台,微波致伤致病原理正式走出“闺房”,临床诊治和预防微波伤也有了相关的技术参考。不少基层医学同行也从最初的不理解开始转向理解,并积极支持李全岳的研究。因为同行们发现,研究每深入一步,建议每细化一层,雷达通信官兵就受益一分,传统的职业病就相对减少几成。记者12月初有幸获得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医院在对从事微波行业的退役官兵进行体格检查过程中,第一次发现官兵的精液质量、外周血象、血液生化等指标全部进入正常波动范围。
官兵的需要影射战场的需要,盯着保障战斗力搞研究——
把医疗装备标准化管理做到官兵打满分
2008年10月,李全岳在机场某站点调研时发现,官兵的调频收音机、电视机和电话,在附近强电磁设备作业时,根本无法正常使用。一个巨大的问号瞬时占据他的思维——强电磁环境下,自己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这些医疗设备还能正常发挥水平吗?同年底,在303医院野战医疗队进行年度检验性考评时,几部大功率电台被李全岳介绍进了考核场。结果,强电磁干扰让野战医护人员先前满满的自信几乎丧失殆尽,不少精密的医疗仪器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失灵。没有相应的技术参数做诊疗支撑,不少医生无从下手,白白失掉了伤病员有效救治的宝贵时机。
痛定思痛,如何在强电磁环境中杀出卫勤保障尤其是战时实施远程卫勤保障的一条血路,成为摆在李全岳面前的全新课题。63岁再次挂帅,翻查电磁波资料、请教电磁波专家、学习电磁波防护常识成为他工作的全部。李全岳告诉记者,这是痛苦的蜕变,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立足体系部队对电磁波研究的既有成果,自己已初步掌握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方位可能影响卫勤保障的电磁规律,并能巧妙利用地形地物和迷彩来有效防护、弱化电磁波带来的直接冲击,最大限度地保障卫勤设备“扰中通”、“扰中准”。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医院已重组力量,对复杂电磁环境下医疗救治新课题正进行细化研究,并在上级技术部门支持下,分步骤对现有设备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肯定,李全岳给自己框定的“保打赢不掉链子、让官兵打满分”的目标正在一步步临近。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