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狂犬病发病现状及预防方法
□ 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
广西为狂犬病老疫区,自1951年有狂犬病的疫情报告以来,我区狂犬病发病数由1950年代每年仅发病几例,至1981年达历史最高,报告病例达887例,之后由于加强了犬只的管理,有效采取了“管、免、灭”综合措施,全区狂犬病发病率急剧下降,1995年只有24例,几乎为历史最低。但是,2000年以后,全区狂犬病病例数急剧增加,每年以翻番的速度递增,2004年全区狂犬病发病601例,达到近年最高,原因与犬只的养殖量急剧增加,犬只免疫水平不高,以及当时的人用狂犬疫苗质量和群众的防制意识不高有极大的关系。近2年虽然随着群众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的逐渐了解、自我防治意识的提高,全区狂犬病的病例数下降很快,但每年的病例仍有300例左右,狂犬病每年稳居全区传染病死亡数的前3位,已经成为我区危害性最大的传染病之一。加强狂犬病防控力度,遏止疫情上升势头已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我区狂犬病发病现状
1、我区狂犬病疫情概况
我区狂犬病病例二十世纪末期主要分布于桂东南、桂北的农村地区,但2003年后病例逐渐开始向桂中、桂西北扩散;发病病例的县(区)数从2000年的20多个县(区)发展到2007年基本覆盖所有的县(区),有些市还呈现出暴发式的流行,每年发病数急剧上升,三年发病总数达100多例,占近七年发病总数的绝大部分。
我区狂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冬末春初2、3月份发病最低,夏秋季高发,尤以7~11月发病最多。夏秋季发病较多可能与犬类于发情期易伤人,天气较炎热,群众衣着单薄,容易暴露,且暴露后伤势较严重有关。
狂犬病毒对任何年龄组的人群均可引起发病,不同性别、年龄及职业发病的差异主要与接触疫源动物机会的多少有所不同。
2、我区狂犬病病例的一些统计数据
根据2001年~2007年对我区狂犬病病例的统计,男性发病占70%,远高于女性的30%;10岁以下及50岁~59岁年龄段发病高于其他年龄组,分别占17.08%和17.69%;农民发病最多,占65.33%、其次为学生(16.10%)及散居儿童(10.13%)。
这些病例中,伤人动物主要是犬,占85.48%,其次猫,占6.21%。伤口程度中Ⅰ度暴露病例占2.38%,Ⅱ度暴露病例占18.14%,Ⅲ度暴露病例最多,占79.48%。而致伤部位以上肢、下肢最常见,占到82%,高危部位伤如头面部也占到了13.60%。
而只有3.47%的Ⅱ度暴露病例和12.54%的Ⅲ度暴露病例于当天到医疗机构处理伤口;0.74%的Ⅱ度暴露病例和3.22%的Ⅲ度暴露病例于第二天到医疗机构处理伤口。
这些病例中只有18.69%注射了人用狂犬疫苗,其中只有2.48%比例的病例联合应用了抗狂犬免疫球蛋白或血清。
据分析,狂犬病的潜伏期平均潜伏期40天,平均病程为3天。其中,潜伏期在3个月以内,占74.6%,不同受伤部位潜伏期差异显著,一般来说,犬伤部位距离脑部约远,潜伏期越长,统计数据为头面部平均19.5天;上肢平均44天;下肢平均75天。
3、农村居民狂犬病知识调查
根据2007年开展的农村居民狂犬病知识调查显示,一年中居民的犬、猫伤的暴露率达到8%,只有59.04%的调查对象认为被动物咬伤后打疫苗越早越好。
二、狂犬病对健康的危害及其预防方法
1、哪些人容易得狂犬病?
人类对狂犬病一般都没有免疫力,由于不同的人群暴露于狂犬病的机会不同,因此感染和发病有所相同。统计数据表明,农村居民患病者远远高于城市居民,农民为最高发病职业人群。这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农村养犬密度高、犬的免疫率低、暴露(感染)后得不到及时治疗等;男性比女性多,一般认为男性好动,外出的机会多、被咬伤的机会也多,尤其是5~14岁的儿童,表现好动、爱玩犬、逗犬、也爱寻衅,因此易被咬伤。
2、狂犬病临床症状
人狂犬病的症状有如恐水、怕风、怕光、怕声音、狂躁伴流口水,为狂犬病的独特症状。狂犬病一旦发病,其进展速度很快,病程多数在3-5天,很少有超过10天的,几乎为100%死亡。
3、狂犬病的预防
虽然狂犬病的病死率几乎为100%,但是狂犬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即被咬伤后及时正确伤口处理、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疫苗是防止发病的关键措施。
(1)伤口处理
主要为清创,立即用肥皂水反复彻底清洗伤口和搔、抓伤处至少15分钟,力求去除动物的口水,挤出污血。冲冼后再用75%酒精或2%碘酒涂擦,也可用1%新洁尔灭液冲洗,以清除和杀死病毒。伤口一般不缝合或包扎。
(2)狂犬疫苗接种
被动物咬伤后预防:共接种5针,肌内注射,于0、3、7、14和28天完成,严重咬伤者,除按上述程序注射疫苗外并应于0、3天注射加倍量疫苗,并于0天注射疫苗的同时合用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血清。
(3)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免疫血清)
对于皮肤被贯穿性损伤、有出血、破损的皮肤被舔的暴露者需在伤口处理完毕后立即进行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抗狂犬病血清注射。其中以人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HRIG)为佳,用量为20IU/kg;也可进行马抗狂犬病免疫血清(简称马抗血清,ERIG)注射,用量为40IU/kg。
注射时尽可能在伤口周围进行局部浸润注射,如果仍有剩余剂量,则作远离疫苗接种部位的深部肌肉注射。
为避免马血清的过敏反应,注射前应作皮肤过敏试验,过敏者可脱敏注射。
4、狂犬病防控措施
(1)加强犬类管理,控制传染源
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犬类管理暂行办法》,应以犬只免疫管理为中心环节,采取“管、免、灭”(即加强犬类管理、提高犬只免疫覆盖率、捕杀疫点周围犬只)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控制传染源,这是我国许多地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国际上狂犬病专家所一致举荐的方略。
科学防控出发,应该转变观念,从狂犬病的源头抓起。畜牧水产部门牵头,狠抓犬只的登记、免疫,控制犬只数量,卫生、药监、公安、财政部门为辅,做好病例监测、暴露后处置、疫苗供应等,公安、财政部门对主要部门的措施落实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2)加强疫苗流通管理
各相关部门加强对疫苗流通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假劣疫苗,统一供应人用狂犬病疫苗,防止劣质疫苗流入市场,严禁未具资质的药店、个体诊所、兽医等销售疫苗,保证群众接种到合格、安全和有效的狂犬疫苗,及时发现和处理不正规渠道供应的黑、假疫苗。
(3)加强狂犬病基层防控人员的管理。
加大督导力度,要求狂犬病基层防控人员务必按照国家规定的暴露后处置程序进行伤口处置,杜绝不负责任、不规范的医疗行为。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大众伤口暴露后正确处置的意识,加强自我保护及对疫苗接种和暴露后处置工作的社会监督。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