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期刊资料>内容>

让山区农民就近享有一流医疗服务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9日 来源:广西疾控信息 阅读次数: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老区东兰建立技术协作医院纪实

                         □     韦锦田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到革命老区广西东兰县采访,了解老区卫生事业的沧桑变化。此间,当地的卫生部门领导、医务人员和普通群众谈得最多的是“技术协作医院”,认为这是目前解决边远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5岁老人韦庆尤因肝病无力到南宁治疗,苦不堪言。最近得到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派来的外科主医师、留美博士覃晓亲自主刀手术。如今康复得很好,还可以接送孙子去幼儿园。他流着眼泪告诉记者,全靠广西医科大一附院与东兰县人民医院建立了“技术协作医院”,他才能够得到专家、教授的会诊,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且医疗费用比去南宁减少了一半之多,解除了病痛之忧。

    万名医师支援农村等活动,使他们看到了农民群众的真正需要

    9月5日,在东兰县人民医院,记者正巧遇上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志明副院长。他是来看望驻点医务人员并调研的。当记者问起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萌生这样一个新思路的时候,刘副院长说,这还得从全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和广西开展的城市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等活动说起。

从2001年广西开展的城市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2005年启动的全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以来,广西医科大一附院都积极响应,主动承担了条件最艰苦、卫生设施基础最差的老、少、边、山、穷等偏远乡镇卫生院,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之大,是其他支援单位所不能比拟的;成效显著、口碑最好,也是有目共睹的。多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76.6万元,医疗设备等258件(套),派出医护人员42批306人,帮扶了5个乡镇卫生院。多次获得“广西城市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活动一等奖,是广西唯一荣获“全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医疗卫生单位。

    然而,在成绩面前,他们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思考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把帮扶工作做得更有实效,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当地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较好地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刘副院长颇有感触地说:“在开始对口帮扶的头两年,我们派遣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去,却着重在硬件建设上为受援单位提供了必要的医疗器械设备和基本设施建设,院容院貌搞得很漂亮,群众很满意。可是,医疗队离开以后,卫生院的现状却涛声依旧,医疗技术水平没有多大提高,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尤其令人痛心的是,援助的医疗器械因为无人操作而无用武之地,甚至有的因为生锈而被废弃在墙角,布满了灰尘……

    于是,他们改变了以往的帮扶思路与方法,把工作重点放在受援单位的人才培养上,针对乡镇卫生院的实际,采取了“传、帮、带”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当地医务人员,推进技术的帮扶。这一形式特别受到卫生院和当地群众的欢迎。

    上述的对口帮扶实践,使深入基层调研的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赵劲民教授深深地体会到,广西医科大一附院作为全区影响力最大、医疗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一家综合性医院,也和其他医院一样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帮扶一二个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上,实在是大炮打蚊子,太浪费了资源。广西的所谓看病难,主要是边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看大病更难。群众得了大病,县医院治不了,大医院去不了。由于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难尽如人意,得了大病的患者稍有经济能力的都往南宁来,而往往又集中在优质资源相对集中的广西医科大一附院。一年的门诊量高达180万人次,许多患者长途跋涉而来,却因为床位紧张而难以开展医治。

    为了破解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同时也有望缓解自身的医疗压力,他们的注意力盯上了县级医院。因为县医院接诊的是最基层的普通群众,也是当地最好的医疗机构,如何在技术、人才、医疗器械上给以他们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打造一个便捷利民的生命救治网络。

    说干就干,在赵劲民院长的倡导下,2007年春节过后,“技术协作医院”即不动声色不事张扬地在东兰县人民医院开始了试点工作。

    真诚帮扶,不使“技术协作医院”流于形式

    东兰县是一个只有28万人口的小县,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是赫赫有名的,大革命时期曾是东巴凤农民运动的发源地,当年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右江土地革命运动,中共红七军前委的办公地点就在该县武篆镇。据史料记载,该县在大革命时期有6万多人民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里的壮、瑶同胞虽然解决了温饱,但看病就医条件还较差,存在技术水平欠缺、人才缺乏等问题。这无疑是当地政府正在致力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是广西医科大一附院这样的城市医疗机构面临的帮扶责任。

因此,在对口帮扶活动中,东兰县人民医院成了广西医科大一附院的帮扶单位,随后又通过协商双方自愿建立了“技术协作医院”。按照合作协议,第一附属医院定期外派专家到东兰县医院出诊和疑难会诊,实施手术及指导查房,并充分利用远程会诊方式进行医疗指导;以广西护理质控中心为平台,第一时间将全区护理管理新标准、规范及相关资料传达至县医院;指导县医院完成地市级科研成果申报,开展科研推广普及工作;免费培训县医院的骨医师,提供免费或半免费进修学习名额。与此同时,县医院给医科大学的毕业生提供义工、实习、就业岗位,还将当地疑难杂症、地方多发病的第一手材料及时上报,有利于进行全区统计和集中研究。

    协作医院建立以后,医科大一附院认真践约,兑现承诺。至2009年9月,先后派出24批108名医务人员驻扎东兰县人民医院,其中副主医师34人,副主任检验技师1人,副主任药师2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治医师(技师、护师、药师)共61人,专业包括内科、儿科、妇产科、外科、五官科、麻醉科、药剂科、放射科、检验科及B超诊断。这些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专家为全方位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他们每天都组织和参与查房,及时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及抢救,参加门诊工作。两年多来,他们组织科室业务查房218次,开展示范手术116例,组织病例讨论135例,业务技术指导683次。一方面,举办全院职工参加的医学理论知识讲座,在科研立项与文献检索、常用医学统计方法、如何撰写论文、心肺复苏与休克、中心静脉置管术等30多个专题上,由专教授授课带教;其他派出医师还在各自的科室选择专题讲课,传授临床经验,开展了包括糖尿病诊断与分型、硬膜外麻醉、阴道流血诊治等共82个专题,帮助当地医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该院还先后接受了东兰县人民医院选派的21名骨医师免费进修培训,学习神经外科、消化内科、超声诊断、心电图诊断、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耳鼻喉科护理等专业知识。安排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指导老师对他们重点指导培训,使每一个进修人员都学有所成,学有所专,学有所用。

    为了推动协作医院科研工作的开展,创新技术帮扶的模式,第一附属医院根据东兰县人民医院的实际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帮助麻醉科完成地区级科研课题“氯胺酮超前镇痛对剖腹产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的立项准备,并在广西医科大学图书馆为其完成了课题的查新工作。该项目得到了河池市科技局批准立项,开创了东兰县卫生系统申请课题的先河。

    东兰县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黄宁告诉记者,在开展技术协作医院的建设中,医科大一附院在注重技术帮扶的同时,也没有忽略物质上的帮助。比如,东兰县人民医院周围环境较差,缺少绿色植物。于是,他们无偿地投入5.6万元,对该院进行了面积达600平方米的环境绿化,建起了具有中西方造型的凉亭,逶迤曲折的水泥小路,舒适的石板凳,与种植的乔、灌、花、草及形状怪异的天然石交相辉映,为患者营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就医环境。

    有口皆碑,当地卫生部门和人民群众高度评价技术协作医院模式

    东兰属大石山区,山高林密,道路崎岖险峻。虽然在这山望着对面那山似乎并不远,但走起来却要大半天,所谓“见山跑死马”,就是这里山路难行的写照。山里农民如果得了大病要到南宁治疗,先得走路或坐农用车也要大半天才到县城,而后第二天再坐近400公里的快巴才来到南宁,接着还要找宾馆住下来,等待医院的病房……这样几经折腾,人力物力财力当然就花费了不少。“未曾看病先见穷,未曾住院钱已光”,这是老百姓无奈的哀叹,许多人宁愿扛着,也未敢有到南宁求医问药的奢望。

    自从有了技术协作医院以后,山里的农民兄弟看大病治大病比以前方便多了。至2009年6月,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共派出专家32人次到东兰,帮助县医院进行临床会诊,示范手术治疗37人次。

    武篆镇上圩13队的32岁农民陈某,因外出打工不慎从高处坠落,造成左肾挫伤,溃烂严重,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如不及时手术治疗,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东兰县医院没有做过这样大的手术,转到上级医院吧,因为病情太重,不能搬动,更不能长途运输……医科大一附院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来了泌尿外科主师黄伟华教授,为其连夜手术。陈某康复出院时,总共才花8千余元,比到南宁去节省了近2万元。如今一年过去,陈某情况良好,还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呢。他说,是医科大的专家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技术协作的确是解决山区看病难看病贵的好办法,并希望这样的协作医院长期搞下去,造福老区人民。

    三石镇一个20岁的韦姓壮族姑娘,自出生以来天天漏尿,时常不自禁地尿湿裤子,苦不堪言,对生活前途失去了信心。尤其是看到同龄人都谈婚论嫁了,她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有什么办法呢?没钱到大医院治疗,只能听天由命了。当得知县医院有医科大的专家驻点诊疗时,全家都为此而高兴不已,立即陪着她抱着极大的希望赶到县医院。专家诊断为重复异位输尿管开口畸形,并很快地为姑娘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一周,姑娘兴高采烈地康复出院了,她紧紧握着主刀医师的手,激动得说出的第一句话竟不是感激,而是“我可以嫁人了……”,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美不胜收!

    驻点医护人员不只是在县城工作,也和东兰的医护人员一样地下乡出诊,不辞辛劳。公平村巴目屯一民房在洪水中倒塌,一家数口生死未卜。当接到这一消息后,驻点医师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急救。他们从倒塌的泥土中找到了一位10岁的小孩,小孩心跳呼吸均已停止。老年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廖宁不顾脏臭,立即倾下身去口对口地进行人工呼吸,并指导医务人员把小孩从现场转到卫生院进行抢救,患者有自主呼吸和心跳后再转到县医院治疗。这一举动让当地老百姓传为美谈,东兰县人民政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第一附属医院真心帮扶技术协作医院,使其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当地群众就近得到了较好的医疗服务,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当地医院的门诊量、住院量、产妇分娩率等也明显提高。据统计,项目(含对口支援)开展以来,东兰县医院门诊总诊疗人数及住院病人逐年增多。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门诊量分别为84325人次、89490人次、95159人次、104763人次;住院量为4637人次、4799人次、6166人次、7490人次。不但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医风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

    东兰的实践增强了广西医大一附院办好技术协作医院的信心。最近,该院决定以首府南宁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延伸,与当地的二级甲等医院建立技术协作关系,打造一个覆盖壮乡的生命网络。据悉,赵劲民院长以此为调研主题,亲自带领着一个考察组专程走访了全区20多家县级医院,共同协商协作事宜。他们的诚心打动了基层医院,所到之处,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与认同。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