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区农民就近享有一流医疗服务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老区东兰建立技术协作医院纪实
□ 韦锦田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到革命老区广西东兰县采访,了解老区卫生事业的沧桑变化。此间,当地的卫生部门领导、医务人员和普通群众谈得最多的是“技术协作医院”,认为这是目前解决边远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5岁老人韦庆尤因肝病无力到南宁治疗,苦不堪言。最近得到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派来的外科主
9月5日,在东兰县人民医院,记者正巧遇上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志明副院长。他是来看望驻点医务人员并调研的。当记者问起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萌生这样一个新思路的时候,刘副院长说,这还得从
从2001年广西开展的城市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2005年启动的全国“
然而,在成绩面前,他们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思考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把帮扶工作做得更有实效,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当地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较好地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刘副院长颇有感触地说:“在开始对口帮扶的头两年,我们派遣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去,却着重在硬件建设上为受援单位提供了必要的医疗器械设备和基本设施建设,院容院貌搞得很漂亮,群众很满意。可是,医疗队离开以后,卫生院的现状却涛声依旧,医疗技术水平没有多大提高,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尤其令人痛心的是,援助的医疗器械因为无人操作而无用武之地,甚至有的因为生锈而被废弃在墙角,布满了灰尘……
于是,他们改变了以往的帮扶思路与方法,把工作重点放在受援单位的人才培养上,针对乡镇卫生院的实际,采取了“传、帮、带”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当地医务人员,推进技术的帮扶。这一形式特别受到卫生院和当地群众的欢迎。
上述的对口帮扶实践,使深入基层调研的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为了破解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同时也有望缓解自身的医疗压力,他们的注意力盯上了县级医院。因为县医院接诊的是最基层的普通群众,也是当地最好的医疗机构,如何在技术、人才、医疗器械上给以他们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打造一个便捷利民的生命救治网络。
说干就干,在赵劲民院长的倡导下,2007年春节过后,“技术协作医院”即不动声色不事张扬地在东兰县人民医院开始了试点工作。
真诚帮扶,不使“技术协作医院”流于形式
东兰县是一个只有28万人口的小县,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是赫赫有名的,大革命时期曾是东巴凤农民运动的发源地,当年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右江土地革命运动,中共红七军前委的办公地点就在该县武篆镇。据史料记载,该县在大革命时期有6万多人民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里的壮、瑶同胞虽然解决了温饱,但看病就医条件还较差,存在技术水平欠缺、人才缺乏等问题。这无疑是当地政府正在致力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是广西医科大一附院这样的城市医疗机构面临的帮扶责任。
因此,在对口帮扶活动中,东兰县人民医院成了广西医科大一附院的帮扶单位,随后又通过协商双方自愿建立了“技术协作医院”。按照合作协议,第一附属医院定期外派专家到东兰县医院出诊和疑难会诊,实施手术及指导查房,并充分利用远程会诊方式进行医疗指导;以广西护理质控中心为平台,第一时间将全区护理管理新标准、规范及相关资料传达至县医院;指导县医院完成地市级科研成果申报,开展科研推广普及工作;免费培训县医院的骨
协作医院建立以后,医科大一附院认真践约,兑现承诺。至2009年9月,先后派出24批108名医务人员驻扎东兰县人民医院,其中副主
为了推动协作医院科研工作的开展,创新技术帮扶的模式,第一附属医院根据东兰县人民医院的实际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帮助麻醉科完成地区级科研课题“氯胺酮超前镇痛对剖腹产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的立项准备,并在广西医科大学图书馆为其完成了课题的查新工作。该项目得到了河池市科技局批准立项,开创了东兰县卫生系统申请课题的先河。
东兰县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黄宁告诉记者,在开展技术协作医院的建设中,医科大一附院在注重技术帮扶的同时,也没有忽略物质上的帮助。比如,东兰县人民医院周围环境较差,缺少绿色植物。于是,他们无偿地投入5.6万元,对该院进行了面积达
有口皆碑,当地卫生部门和人民群众高度评价技术协作医院模式
东兰属大石山区,山高林密,道路崎岖险峻。虽然在这山望着对面那山似乎并不远,但走起来却要大半天,所谓“见山跑死马”,就是这里山路难行的写照。山里农民如果得了大病要到南宁治疗,先得走路或坐农用车也要大半天才到县城,而后第二天再坐近
自从有了技术协作医院以后,山里的农民兄弟看大病治大病比以前方便多了。至2009年6月,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共派出专家32人次到东兰,帮助县医院进行临床会诊,示范手术治疗37人次。
武篆镇上圩13队的32岁农民陈某,因外出打工不慎从高处坠落,造成左肾挫伤,溃烂严重,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如不及时手术治疗,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东兰县医院没有做过这样大的手术,转到上级医院吧,因为病情太重,不能搬动,更不能长途运输……医科大一附院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来了泌尿外科主
三石镇一个20岁的韦姓壮族姑娘,自出生以来天天漏尿,时常不自禁地尿湿裤子,苦不堪言,对生活前途失去了信心。尤其是看到同龄人都谈婚论嫁了,她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有什么办法呢?没钱到大医院治疗,只能听天由命了。当得知县医院有医科大的专家驻点诊疗时,全家都为此而高兴不已,立即陪着她抱着极大的希望赶到县医院。专家诊断为重复异位输尿管开口畸形,并很快地为姑娘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一周,姑娘兴高采烈地康复出院了,她紧紧握着主刀医师的手,激动得说出的第一句话竟不是感激,而是“我可以嫁人了……”,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美不胜收!
驻点医护人员不只是在县城工作,也和东兰的医护人员一样地下乡出诊,不辞辛劳。公平村巴目屯一民房在洪水中倒塌,一家数口生死未卜。当接到这一消息后,驻点医师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急救。他们从倒塌的泥土中找到了一位10岁的小孩,小孩心跳呼吸均已停止。老年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廖宁不顾脏臭,立即倾下身去口对口地进行人工呼吸,并指导医务人员把小孩从现场转到卫生院进行抢救,患者有自主呼吸和心跳后再转到县医院治疗。这一举动让当地老百姓传为美谈,东兰县人民政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第一附属医院真心帮扶技术协作医院,使其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当地群众就近得到了较好的医疗服务,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当地医院的门诊量、住院量、产妇分娩率等也明显提高。据统计,项目(含对口支援)开展以来,东兰县医院门诊总诊疗人数及住院病人逐年增多。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门诊量分别为84325人次、89490人次、95159人次、104763人次;住院量为4637人次、4799人次、6166人次、7490人次。不但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医风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