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期刊资料>内容>

大会战,筑起边疆健康长城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1日 来源:广西疾控信息 阅读次数:

    汽车飞驰在沿边公路上,如同游览千里山水画廊,既可以领略十万大山的崇峻和友谊关的庄严,又可以欣赏德天瀑布的壮美和黑衣壮的民族风情……在广西边境上的8个县(市、区),是风光旖旎、景色迷人的美丽南疆。聚居壮、汉、瑶、京等民族。2006年末总人口24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0%

  然而,在此之前,它美丽并不富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边境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长期战争留下的创伤十分严重,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落后,尤其是边境一线的卫生基础设施,大部分卫生院用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房屋,其中也有一部分属危房。医疗设备陈旧,新世纪前绝大多数乡镇仍以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这些“老三件”给病人诊病,许多卫生院连普通的化验、消毒设施都不全,缺医少药问题严重,不能满足群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要。

       在远离战争十多年后,中国广西边境线上又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炮炸声——从2000年起,集中在边境地区的“大会战”一个接着一个:边境建设大会战,紧接着东巴凤、大石山区五县(自治县)、桂西五县(自治县)和兴边富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逐渐改变了这片红土地上的面貌。多年后今天,记者来到南疆边境上,见证了历史的巨变。

国家出钱盖起统一的村卫生室

       竹山村,地理位置极为特殊,位于北仑河入海口。以此往东,开始我国漫长的海岸线;河的另一端,就是越南。村卫生室坐落在村路边,60平方米,四室独立,布局科学合理,清新明亮,干净整洁,与印象中那些破旧的木门瓦房,黄泥地、灰泥墙的私人卫生室大相迳庭。杨子成——这个卫生室的主人,他说这是国家出钱统一盖的房子——200811月中央投资资金在该市统一规划建设的基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31个村卫生室之一。他现在担负着竹山村预防保健、重点传染病防控、一般医疗服务等工作。他说原来的村卫生室就是他自己家里的一个单间,没有功能分区,打针、候诊、取药全都在那个单间里,感觉特别压抑。近期越南正处于霍乱高发时期,村民们出海捕鱼,常与越南渔民接触,有的甚至直接到越南拉货,可能出入疫区,所以他这段时间最常做的事,就是在傍晚待村民出海捕鱼回来,到村民家中取大便样,送到东兴市CDC检验。以前做这些工作是全义务,现在不同,政府出钱购买服务,每个月他都能拿到60元补贴。“钱不多,但这是政府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让边民满意的卫生院

      离东兴口岸500左右,就是东兴市的东兴镇卫生院,当地称之为“国门卫生院”。从1979年自卫还击战县人民医院撤之后,这小小的卫生院就承担起战时与战后周边群众看病就医的重责。走进该卫生院,满目是充满童趣的图画,还有滑梯等玩具,如果不是墙上的“关注宝宝从保健做起”“我的健康我参与”等熟悉的标语,会误以为这是个幼儿园。院长何建华说,因为该院处于城区,因此这里按卫生服务中心来规划。这些温馨的布置和儿童玩乐的设施是专门为来看病的儿童准备的,来看病的孩子都有些紧张,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能放松看病的心情。我们所处的这栋楼是该院的公共卫生部,此外还有门诊部和住院部。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帮助下,这几年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配套设施都已基本落实,卫生院可接受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和慢病的治疗和日常管理,现在还提供上门服务,8月份服务中心即将开展妇女病普查活动,9月份还将为老人体检,这些都是免费的。何院长还说,新农合开展后,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都有显著提高——2008年门诊量达8.5万人,住院患者达1400多人。

       723,在宁明县那堪乡卫生院,55岁的那堪乡村民崔昆威边看电视边打点滴,口渴了还叫医务人员帮打开水……他很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以前那堪乡卫生院只是一排低矮的瓦房,每到雨天都会漏雨,雨下大了有时还会掉瓦片,倒楣的病没看好还添新伤;以前有稍大点的病都要跑到宁明、上思县城去看,因为卫生院处理不了。崔昆威指着自己手臂上一道十几厘米长的疤痕说,2002年他在锯铁板时被切割片割到右臂,因为卫生院处理不了,他被迫包了一辆车,忍着痛颠簸一个半小时才赶到上思县医院处理伤口,“现在就不用跑那么远了”。

       时过境迁。现在的那堪乡卫生院也已是旧貌换新颜了,3层的综合小楼沿街而立,半山腰间伫立着明亮清新的住院部,院长农富金也感慨地说,2003年以前,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只有一排低矮阴暗的瓦房,总共不到120平方米,没有产科,连一些简单的手术也做不了。现在卫生院有26个床位,足以满足那堪乡基本医疗要求。10点,产科传出清亮的婴儿啼哭声,那堪乡村民黄兴海的爱人产下了一名男婴。黄兴海对记者说,生小孩的费用是400元左右,但在卫生院分娩可以拿到“降消”补助400元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250元,这样一算,生个小孩还可以“赚”200多元,“可以用来给媳妇买营养品。”黄兴海很满意地说。

       宁明县卫生局局长黄干标说,以前卫生院没有妇科、产科,给孕妇做分娩手术时提心吊胆,孕妇的住院分娩率不足40%。卫生院产科普遍设备简单,只有接产用的产包;产科门诊设备也只有上世纪80年代配备的基础设备,如木听筒、骨盆测量仪、软尺等。2004年该县妇幼保健主要指标与《两纲》指标有很大差距;孕妇死亡率为106.13/10万,住院分娩率为38.64%,新生儿死亡率为15.7%。但这两年宁明县90%卫生院产科配备了医用氧机、多普勒胎心监护仪、胎儿监护仪、新生儿喉镜、电动吸引器、远红外线取暖器以及急救手推车等设备。到2008年止,全县各项指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住院分娩率已经达到95%以上,孕产妇死亡例数比2004年减少数一半以上,新生儿死亡率下降到7.55%

      据宁明县蒙副县长介绍,2004年以来,中央及地方对宁明县13个乡镇卫生院卫生项目建设共投入694万元,其中兴边富民项目投入434万元,改变了以前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基本医疗设备短缺的状况。

“国门医院”辐射越南边民

      724,记者来到东兴市人民医院,一位越南患者的家属正拉着外科副主任林正友谢个不停。原来,该患者姓陶,在越南不幸发生车祸,脑部受到严重撞击,第二天,家人赶紧将其送到东兴人民医院,病人当时意识已经模糊了。后来做了CT,发现硬膜外大血肿,占位压制到脑干,如果不及时手术,会引起呼吸衰竭。经过3个小时的手术,病人获得成功抢救,目前已脱离危险,生命体征稳定。“象这样的越南病人多吗?”“不少,这两年我们医院的就医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服务水平也得到提升,吸引了不少越南患者慕名前来,每天都会接诊10多例,一年下来都有5000多越南患者来我们这里看病。有看儿科的、生孩子的、还有各种外伤、骨折和内脏疾病等。”记者于是问站在一旁的越南患者家属:“你们语言不能完全相通,怎么放心送到这里来治病?”能说些许中国话的家属在旁人的帮助下,费劲地跟记者说:“我们很信任这里的医生,他们救过我们很多(越南)人,这里医院的条件越来越好了!”说着竖起了大拇指。

     “由于自卫还击战的缘故,东兴县人民医院外迁,县里没有了人民医院。1996年,东兴市人民医院重新组建。但业务用房还是县人民医院的老房子——上世纪70年代的一幢两层楼,青砖瓦房,没有钢筋,墙上裂缝横生,以致草长莺飞。”东兴市卫生局局长吴洁介绍,她打小就在县医院长大,那么多年来,县医院就没改变过。幸运的是,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等各级政府在边境地区医院设施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先是270万元的国债项目,兴边富民卫生项目资助200万元,防城市政府支持130万元,东兴市政府又支持460万元,现在东兴市人民医院已不是原来破烂的模样。不但建起了新的门诊大楼和住院大楼,配备了许多先进设备,就医环境和就医条件大获改善,人员也得到了进修,住院人次大大提高,不但让老百姓享受到看病就医的实惠和方便,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越南国民前来就医,很好的树立了国门形象。

 

    边境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域,是国家的对外的门户和窗口,边境地区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民族团结繁荣,关系到国家的声誉和形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结合边境地区卫生基础设施现状,严格按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建设标准以及“填平补齐”的原则,认真做好边境在多个“大会战”和兴边富民基础设施大会战卫生项目建设,从2004后到20093月,中央安排广西地市级以上县医院、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土建项目共1856个,医疗设备装备项目1212个,总投资20亿元,使广西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基本医疗设备有了较大改善。使广西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基本医疗设备有了很大改善。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