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期刊资料>内容>

自治区疾控中心两个项目荣膺2008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30日 来源:广西疾控信息 阅读次数:

日前,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共有141项成果获2008年度 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自治区疾控中心董柏青主任负责的“伤寒监测与控制的现场试验研究”、黎学铭书记负责的“广西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与流行因素的研究”两个项目分别荣膺2008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

以上两个项目均具备“通过科技评价并有肯定性的结论、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号、应用技术项目整体技术正式应用1年以上,基础理论项目论文发表1年以上、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规定的奖励条件”, 属于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开发与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或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以及社会公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优秀科技成果。

据介绍,目前世界各国对伤寒的监测、诊断和报告尚无统一的标准,伤寒的监测多以医院为主,诊断则以临床和血清学诊断为基础,难以真正掌握伤寒的实际发病情况。在我国也未见类似本项目一样以固定人口为基础、以病原学为依据的流行病学监测报告,比较真实地反映伤寒的发病情况。以往在多个国家进行的伤寒Vi疫苗现场考核的研究报道,都是以考核疫苗保护效力为主,考核对象均为学生或儿童,设计方法均采用单纯个体随机设计,现场试验条件已经被人为优化,从以求获得最理想的疫苗保护效果;我国以往对疫苗安全性的考核,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接种副反应监测,研究方法多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为此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国际疫苗研究所(IVI,韩国)合作,开展了“伤寒监测与控制的现场试验研究”。自治区CDC作为本项目的牵头单位,成立了以中心主任董柏青为首、由19名技术人员组成的课题组,组织、协调各项工作的开展。为获得固定观察人群病原学确诊的伤寒发病率、死亡率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和评价大规模伤寒Vi疫苗接种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伤寒Vi疫苗保护效果,通过开展人口动力学调查确定研究人群,建立起一个覆盖所有研究人群、涵盖97所医疗单位的伤寒监测系统,课题组进行了长达5年的固定人群伤寒发病监测和死亡监测;运用GISID查找等技术建立起一套伤寒传染源的网络管理技术;采用整群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探讨和评价大规模伤寒Vi疫苗接种的可行性、疫苗保护效果以及伤寒Vi疫苗和流脑疫苗的安全性。项目获得基于实验室病原学诊断的固定人群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等重要数据,填补了我国伤寒监测工作的空白;首次采用整群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在我国完成了伤寒Vi疫苗和流脑疫苗大规模人群接种现场实验,论证了伤寒Vi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首次将GIS等技术应用于伤寒副伤寒监测、传染源追踪、定位,填补了伤寒传染源与健康人群医学信息管理的空白;首次在国内将TubexTyphidot M新技术用于伤寒实验室诊断和监测。研究成果的部分技术内容已被卫生部组织编写的《伤寒副伤寒防治手册》(2006年新版)和部颁《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采用,用于指导全国伤寒防治工作。项目在国内外杂志公开发表论文36篇,其中17篇论文被SCI杂志收录。广西科技厅组织区内外专家的评审委员会对该项目进行了成果技术鉴定,认为该研究设计科学严谨,质量控制严格规范,结果可信,实用性强,创新性突出;技术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难度较高,成果为国际先进水平,顺利通过了广西科技厅组织的区内外专家对该项目的成果技术鉴定。

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地理条件适宜寄生虫的生长繁殖,寄生虫种类多、分布广泛,寄生虫病是我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西查出的寄生虫达24种。目前,我区血吸虫病、丝虫病和疟疾已得到达到有效控制,但其它人体重要的寄生虫病如土源性线虫病(蛔虫病、钩虫病、鞭虫病等)、食源性寄生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带绦虫病及囊虫病、肺吸虫病、旋毛虫病等)感染率仍然较高。为掌握当前广西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感染现状、流行规律及其流行因素,评估防治效果,制订我区下一阶段的人体重要寄生虫病防治对策和总体规划,自治区 CDC开展了党委书记黎学铭负责的“广西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与流行因素的研究”。

该项目主要针对应用于寄生虫病控制规划制订和现场防治实施以及新发现的2个虫种的流行病学及其控制的研究。研究首次查明了广西2个新发现虫种——亚洲绦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的人群流行现状,确定了重点地区及重点人群。清晰地描述当前广西重要寄生虫种类及重点地区分布谱,掌握了当前广西重要寄生虫的流行规律和分布特征。明确提出了肠道寄生虫感染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种植方式和人畜同居的生活方式,影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重要因素是生食饮食习惯。通过比较和评估广西10多年来寄生虫病防治效果,阐明了广西寄生虫病防治取得成果及当前面临的问题。调查研究范围广、规模大、虫种多,资料丰富,改变了近10年来寄生虫病防治依赖于不同学者的零星研究及小面积调查数据的现状。研究设计合理,实施顺利,数据可靠,已发表论文13篇,得到同行的肯定,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

    目前,该项目的研究结果已经被引用于我区寄生虫病预防控制的工作中。各地根据本研究得出的不同虫种不同感染率及主要影响因素等,制订适合当地的防治方案等。该成果的应用还将为新农村的建设,尤其是文明卫生村建设起积极的推进作用。  (王莹)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