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期刊资料>内容>

控制瑶族居民聚居区麻疹流行的措施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30日 来源:广西疾控信息 阅读次数:

金牙瑶族乡瑶族聚居区猛干村是麻疹高发区,建国后就发生多次麻疹流行,每次流行病例都在100例以上,且都有死亡病例,基本上是每隔34年发生一次较大范围的暴发流行,最近一次流行发生在200212月底至20031月初,始于猛干村的林劳屯,疫情波及到白竹屯、弄烟屯、林合屯等,先后发生呼吸道疾病143例,死亡2例,采血送自治区疾控中心检验最后确诊麻疹21例。423-56,笔者到金牙瑶族乡进行调研,控制瑶族聚居区麻疹流行的措施。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瑶族聚居区麻疹流行的原因

1、瑶族聚居区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欠发达、文化落后,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有病不治疗,而是在家搞迷信活动,担误了疾病的治疗和早期防预,导致疫情扩散。

2、瑶族聚区居民计划外生育现象普遍存在,为逃避计生部门的处罚,出生的儿童不上户口,不接种疫苗,甚至东躲西藏。跟政府部门捉迷藏,村医及乡卫生院工作人员很难为其上卡和接种疫苗。瑶族聚居区儿童漏卡,漏种现象严重,免疫空白点多,当这些免疫空白人群累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会发生一次麻疹暴发流行。

3、瑶族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差,不愿意给儿童接种疫苗,认为自己的小孩好好的,没有病为什么要打针?往往出现村医或卫生院工作人员花了两、三个小时找到他们,他们却不同意接种疫苗,又不能强制接种,防疫工作人员也只有望瑶兴叹,无可奈何。

4、瑶族群众居住偏避,信息不通、加上他们有独来独往,深居简出的习性,跟外界接触少,对预防接种工作不了解,认为是政府部门为了搞计划生育,给他们打绝育针,打了预防针以后不能生小孩。当然部分瑶族群众有这样的误解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过去政府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在搞计划生育工作的时候,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没有耐心细致地向他们讲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而采用了一些野蛮粗暴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瑶族群众文化素质低,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外界的事情,对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不了解。

5、瑶族群众有居住在高山上的生活习性,瑶族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差,交通不便,也给预防接种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每一次安排预防接种,村医或卫生院工作人员都是从人口集中容易开展工作的地方开始,最后才去解决交通不便,工作难度大的瑶族地区,往往就会出现疫苗不够,部分瑶族儿童未能接种,或是保藏疫苗的冰排已经溶化,疫苗的效价降低,就是接种了疫苗,其保护效果也相对降低。

6、瑶族群众居住分散,也是造成疫苗接种率低的一个原因。一方面他们本身不愿意接种疫苗,他们不主动带小孩到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接种疫苗;另一方面村医生和卫生院工作人员上门接种又找不到他们,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每一年县疾控中心都要组织几次针对瑶族儿童的疫苗接种突击行动,但每次突击行动收到的效果都不好。记得2007813县卫生局组织县疾控中心、袍里乡卫生院对袍里乡谋屯村的瑶族儿童进行一次麻疹疫苗突击接种,安排两部车14名工作人员,对瑶族聚居的两个村民小组进行拉网式搜索,凡15岁以下儿童都接种麻疹疫苗,结果14个人,费了12个小时,只接种了8名儿童,平均每人每天接种0.57人。

二、控制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电视、广播、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提高瑶族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让他们自愿、自觉的带儿童来接种疫苗。

2、加强儿童入学入托查验证工作,凡是没有接种疫苗的儿童入学后一律补种疫苗,由学校监管老师协助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链。多年来,我们在处理麻疹疫情的时候发现,每次瑶族聚居区每次发生麻疹流行都是通过学校播散的,感染后潜伏期和发病初期,症状不重,学生仍然到学校学习,在学生中互相传播,学生再把病带回自己居住的自然村屯传播,疫情迅速扩散。把学校这一传播链切断,即使发生了麻疹疫情也只是固定在某一个自然屯,不会发生大面积扩散。

3、通过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瑶族干部,瑶族村干、瑶族组干和有威望的瑶族长者来动员瑶族群众给儿童接种疫苗。

4、在流行季节对瑶族聚居区的学校学生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阻断传播链。经调查,不管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生育的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上学。所以在流行季节对学生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是防止麻疹暴发流行的最后一道防线。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确立了对学生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是控制麻疹流行的最后一道防线。                                                                                                

(白尧勇)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