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框架下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面临的新挑战
一、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最大威胁。目前我国慢性病流行形势十分严峻,患病和死亡人数巨大,且快速上升。2004~2005年我国慢性病死亡率为502.51/10万(样本地区),占死亡总数82.54%,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最主要死因。我国现有慢性病患者2.3亿,这与吸烟、不健康膳食、缺乏身体活动等危险因素未得到有效控制,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国人体重增加、血压、血糖、血脂等升高密切相关。以高血压为例,15岁以上患者人数增速惊人,1979年5000多万、1991年1.1亿、2002年1.8亿,目前约2亿。脑卒中现患700多万,每年新发200万;糖尿病现患2300万,预计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可能增至6000万。
慢性病的长期治疗不仅给个人、家庭造成贫困,而且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危及着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健康,严重消耗人力资本。近年来我国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增幅已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据资料显示,与1993年相比,2005年我国的医疗费用中:脑卒中增加19倍;糖尿病增加24倍;癌症增加15倍;心脏病增加11倍。2005年我国由慢性病所致的经济负担为15345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8.4%,可见慢性病正严重地吞噬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广西城乡居民的慢性病患病和死亡的形势也不容乐观。2002年对广西4市4县15000多人的调查显示:广西城乡18岁以上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0%,估计全区有高血压病人507万,而高血压患者知晓率为22.6%、治疗率为15.4%,控制率为4.0%;成年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52%,且城市显著高于农村,估计全区有43万糖尿病患者;成年居民血脂异常率15.3%,估计全区成年居民血脂异常者为460万,血脂异常情况严重;肥胖率为9.1%,超重率为4.4%;脑卒中患病率为519/10万,估计全区脑卒中现患病人12.33万。另外,2006年对广西7000多名干部健康调查分析显示,该人群体质BMI指数平均值(
近年来广西疾病监测系统数据分析显示,影响广西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致死原因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以及伤害,慢性病致死原因占总死亡人数80.21%。但是,目前全区城乡社区内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严重不足,有85%以上的居民没有得到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指导,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卫生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不足30%。调查还显示,目前各级政府对城乡社区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多处于缺位或者是严重不足状态,绝大多数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对辖区居民也未能真正地履行“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职能。
二、新医改政策将着重解决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
新医改的主要框架: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国情,坚持公平与效益统一和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并构建统一协调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以及医药卫生法律制度八项支撑。2009-2011年卫生改革的重点工作为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看得起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用药负担)、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方便看病)、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少得病)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看好病)。
卫生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要远近结合,解决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建设:着眼长远(—2020年)突出顶层设计,系统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八项支撑”;立足当前(2009-2011)五项重点改革,“四项基本和一项试点”,涉及改革关键环节和群众最关切问题,并在三个机制完善和一个政策落实上重点投入8500亿。三个机制即对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费用(按定额定向和购买服务方式补助)和培训费用,以及对公共卫生服务费用(即2009年人均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投入,中央还通过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予以补助。一个政策即落实国家公立医院补助政策。总而言之,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缓解城乡居民“看病贵”、“看病难”,应对全球疾病谱变化所面临的新挑战、解决深层次矛盾并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三、新医改政策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新机遇
当今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已日益成为我国城乡居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旧的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已经能适应居民的卫生需求,加上近年来我国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农村和社区医疗薄弱和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同时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居民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反映较为强烈,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已成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医改方案中提出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五项重点改革之一,国家不仅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干预措施效果,确定国家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并明确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责任,对城乡居民健康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慢性病,使城乡居民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同时还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承受能力适时调整,满足群众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公共卫生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可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新医改政策为慢性病综合干预控制提供了新机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慢性病防治策略得以实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为慢病防治提供了重要载体,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将满足慢性病患者不同需求。
四、新医改框架下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工作任务
应当看到慢性病是可防可治的。目前我国已将预防慢性病纳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了慢性病防治策略和规划,呼吁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采取各种干预措施降低主要可变的危险因素,积极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通过健康促进,向居民发放控油壶、限盐罐、定量盐勺和体重BMI计算尺、腰围尺等支持小工具,向大众倡导和传播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的理念,创建支持性环境,这些健康促进和预防为主的手段已在上海等地试点社区取得了很好的预防控制效果。
目前国家已确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有: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3岁以下婴幼儿生长发育检查、孕产妇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普及健康知识、加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如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供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可见,我国近期要提供的这些公共卫生产品也为慢性病防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重点任务,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社区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全人群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同时要学会利用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推广应用慢性病综合干预控制适宜技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经验和模式,加强慢性病政策与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抓住改革机遇,进一步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杨虹)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