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见成效
记者日前从广西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会上获悉,广西卫生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扎实推进全区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据了解,近年来,广西区、县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投入。广西区卫生厅先后投入20万元支持试点县工作;马山县政府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2008年财政预算中也拿出了近20万元资金用于试点工作的能力建设;广西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投入救护车、电脑、病床、仪器设备等物资折合资金约20多万元对口帮扶马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还投入8万多元分别在两县举办了两期教师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班;试点县政府还利用国债投资和大石山区建设项目,积极筹措资金,加强乡镇卫生院的能力建设。经过多方支持、努力,试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乡镇卫生院的硬件和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新配备了尿液分析仪、半自动生化仪、粉尘采样器、大气采样器、甲醛测定仪、C0和C02测定仪、B超、心电图仪等一批开展基本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所需的仪器设备;卫生监督所配备了快速检查仪器、电脑、摄像机、数码相机、卫生监督车等一批监督执法工具;乡镇卫生院配备了200或500mA的X光机、B超、心电图机及自动化分析仪等设备。
容县、马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取得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硬件能力的提升和服务机构资质的获得,为第二阶段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两试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分班组建成立了由3~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职业卫生科和职业卫生监督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保健所)也成立了由1~2名兼职人员组成的职业卫生组与各村卫生所及各个医疗点的村医一起构成了较健全的省(市)、县、乡、村四级职业卫生工作网络。
2007年至2009年自治区卫生厅先后举办了6期培训班。试点县马山和容县先后对广大农民进行有关职业病方面培训。据统计,2007年以来,自治区、县两级共培训有关人员16230人次。参加培训人员有试点县政府分管领导、试点县领导小组成员和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人员以及职业卫生专兼职防保医师、企业法人代表、管理人员、职工、农民工等。
同时,自治区、县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还与试点县教育部门合作,实施职业健康教育和职业健康促进等工作,通过培训教师,并利用学校社会卫生教育课,把职业病防治知识传授给即将毕业的高初中生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从事劳动之前,就获得相关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防护知识,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刚开始步入社会从事劳动就遭受职业病的危害,这一做法受到当地领导和广大村民的欢迎。
经初步调查,马山县存在有毒有害因素用人单位51家,接触有毒有害因素927人,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音、高温、电离辐射等,主要存在于建材、造纸、机械等行业。
容县存在有毒有害因素用人单位有157家,接触有毒有害因素6600人。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音、高温等,主要存在于建材、造纸、机械制造、电力、电子、化工等行业。两试点县在流动劳动力认可基本情况调查中,依托新农合制度为外出务工人员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初步建立了县、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数据库。据初步调查,马山县共采集到106631名出外务工人员信息,占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的98%,并对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实行了电脑化管理。容县对51147名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调查,并建立了基本情况档案。
积极展开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经过能力强化建设,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后开展职业卫生服务。容县2007~2008年共对2140人次企业员工进行了健康检查;马山县2008年取得资质后对289名企业员工和183名返乡农民工进行了职业健康体验。
县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通过门诊为返乡农民工提供职业健康咨询、体验服务,对发现疑似职业病患者指导其到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诊断和康复治疗等,通过这一途径,至今有300多名返乡农民工到广西职业病防治研究院进一步检查和诊断职业病。
广西通过开展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收到好效果:一是建立和完善了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为主导,乡镇卫生院为前哨的基层职业卫生服务体系和监督体系;二是县、乡医疗机构和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的能力和整体工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三是政府领导职业病防治的思想和服务意识得到加强,职业卫生专业人员业务知识水平得以提高,企业做好职业卫生工作的自觉性有所提高,劳务者职业病防治和健康维权意识得到加强;四是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的特点进行探索。创新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试点工作形成了省级负责技术培训、指导及职业病诊断治疗,县级负责职业卫生服务和监督检查,乡镇卫生院依托新农合建立和管理居住地农民工职业健康档案的服务和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经济欠发达、劳务输出量大的地区的农民工获得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能较有效的使农民工患者职业病后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劳动能力。
(潘少波)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