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期刊资料>内容>

发热应警惕感染性疾病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5日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阅读次数: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相对恒定,口腔温度一般为36.3℃~37.2℃;直肠内温度一般比口腔温度高0.3℃~0.5℃;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2℃~0.4℃。若口腔 温度超过37.3℃,腋下温度超过37.0℃,直肠温度超过37.6℃,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0℃以上,可认为是发热如果是小于3个月的婴儿体温升到38.0℃、儿童38.9℃ 或成人40.0℃,必须马上去看医生。发热的原因极为复杂,但归纳起来有两大类: 一是感染性发热,是人体感染了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其毒素引起发热;另一类为非感染性,如恶性肿瘤、风湿热、血液病等。急性短期发热多见于感染性发热,而长期发热有时诊断甚为困难,常需作多方面检查。下面就几类常见疾病发生时发 热的主要临床特症作一简介: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一般在38℃以上,有时可高达40℃)、畏寒、头痛和全身酸痛、乏力,干咳、少痰,部分病人有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少数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经医学专家观察研究,“SARS”病毒还可导致多器官感染,如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及血液,甚至导致脑损害,因而其临床表现也变得多种多样。“非典”病人早期白细胞数正常或降低,肺部影像学显示肺炎改变,肺部可出现阴影。这种病应用常用抗菌素治疗效果不明显,初期的传染性较强,应注意防范。

  乙型脑炎 本病由乙脑病毒(嗜神经病毒)经蚊子叮咬引起。多发生在5、6、7、 8、9月份,临床上以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或昏迷、惊厥为特征,体温多 在38~39℃之间,一般一周内可恢复;中型患者有意识障碍,昏睡或浅昏迷,体温多在40℃左右,可有短暂抽搐,病程约为10天,无后遗症;重型患者体温常常持续 在40℃以上,神志昏迷,有反复或持续性抽搐,出现病理反射,并出现呼吸衰竭,病程2周以上,并在恢复期留有精神异常或瘫痪,部分病人留有后遗症。本病的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龄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开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感染后发病较急,发热多在37.4℃~38.0℃之间;临床表现有咽部不适、干燥或咽痛,继之出现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并伴有头痛、声音嘶哑、乏力、肢体酸痛、食欲减退;鼻、咽、喉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等。该病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本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和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本病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至7大痊愈。发病后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少数人可并发急性心肌炎、肾炎、风湿热等。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后症状多表现为急起的高热,体温体39.0℃~40℃之间,甚至更高,病程在2周以内。其临床特征有全身酸痛、乏力、畏寒,伴头痛、咽干、喉痛、干咳,可有腹泻;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软腭上有滤泡。“流感”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易发生流行。

  麻疹 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多为小儿。其发热可达40℃,持续约 6~7天。临床上可见咳嗽、流鼻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于发病第2、3日开始出 现麻疹粘膜斑;第4日开始出现特殊皮疹,首先在发际、耳后,渐及前额、面、颈、躯 干、四肢,最后达手掌、足底,自上而下逐渐散布全身,2~5日达高峰。皮疹初为细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毫米,散在,呈鲜红色,以后融合成暗红色。不规则或呈小片状斑丘疹.疹与疹之间皮肤正常 一般皮疹为充血性,压之退色少数病例 皮疹可呈出血性,压之不退色,严重病例皮疹密集,呈暗红色;随着皮疹增多,全身毒血症状加重,体温增高,精神萎靡、嗜睡;咳嗽逐渐加重,眼睑浮肿,少数患者肺 部有湿性罗音;全身浅部淋巴结及肝、脾脏轻度肿大;以后皮疹渐消退,出现糠麸样脱屑,以及棕色色素沉着。

  肺炎球菌肺炎 是由肺炎链球菌所引起,肺段或肺叶呈急性炎性实变。起病多急骤,其发热多为高热,伴寒战,体温在数小时内可以升到39℃~40℃,高峰在下午或傍晚,也可呈稽留热。半数病例有数日的上呼吸道感染的先驱症状,患者可感全身肌肉酸痛,患侧胸部疼痛,可放射到肩部,咳嗽时加重;呈急性面容,面颊靡红,皮肤干燥,口角、鼻周出现单纯性疱疹。有败血症者,皮肤和粘膜可出现出血点。肺实变时有明显的体征,如叩呈浊音,语颤强,支气管呼吸音。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是一种常见病,冬季发病率较高。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气管、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预后良好,经过治疗粘膜结构可完全恢复正常。其 发热多不规则,体温波动也无规律。临床表现为发病较急,轻度畏寒、头痛及全身 酸痛;咳嗽,开始为轻度刺激性咳嗽、少许粘液痰,继之咳粘液或粘液脓性痰,有时出现血性痰;病重者终日咳嗽,或有气急。

  咳嗽常持续数周,两肺呼吸音低,散在低音调的干性罗音;痰多而稀时出现湿性罗音,部位和时间不恒定,痰咳出后可消失。

  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发热 许多寄生虫感染均可引起人体发热,如疟原虫、溶组织阿米巴、旋毛虫、粪类圆线虫等。寄生虫感染各自有其特定的症状体征,例如疟原虫感染:有在流行季节到过疟区被蚊虫叮咬过或经输血感染,血液检查可查到疟原虫,病人有周期性寒战、发热(其特征为体温升高数小时或10多小时后即降至正常,经过10多小时或数十小时后体温再度升高,如此反复发作)和出汗,因红细胞严重破坏可出现贫血,反复发作可有脾脏肿大和黑尿病(血红蛋白尿)发生。因此,在反复发热,经过抗菌、抗病毒等治疗无效时,应注意是否感染了寄生虫;特别是外出到过疟疾疫区后不久出现周期性发冷、发热的人可考虑是否感染了寄生虫(疟疾)。

  引起发热的疾病 还有禽流感、伤寒、手足口病等。由于发热原因较多,特征各有不同,因此发生发热时,不要随便乱吃退烧药,以免掩盖病程,应及时去看医生,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找出病因后再积极进行治疗,以尽快恢复身体健康。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