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物营养监测系统
一、 背景
中国食物营养监测系统从1988年开始至今经历了试点、建立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每次的监测结果都已通过新闻发布会和“用户会”的方式及时提供给有关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通过十余年的监测工作所得到的有关儿童生长发育的数据通过卫生部报告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该结果还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数据,正式发表在每年一期的“世界儿童状况”(1994-2002)[1]及相关文件中。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也把我们的监测数据作为评价九十年代我国儿童发展纲要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的代表数据,发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十年代儿童发展状况-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后续行动“国家报告中[2]。由该系统监测所得到的食物消费数据已做为农业部主持制定的“2001-2010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中关于我国居民营养结构的基础数据(该文件已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3]。相关的食物消费数据还提供给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作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食物强化”工作的依据。总之,该监测系统得到的数据已经作为“国家数据”存入相关数据库,研究结果已经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儿童发展计划及制定营养政策和食物发展纲要的重要依据。
中国食物营养监测系统,通过十余年的连续监测工作,系统也得到不断发展与善,从抽样方法到调查内容也进行了适当调整,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在分析方法和监测对象上更是将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的分析研究作为重点,始终把握为提高全民族健康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的目标。我们衷心希望这个监测系统能得到更多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为提高全民族健康服务。
二、 几个阶段
2.1 1988-1995年 - 试点阶段
为了就食物保障及其对健康与营养的影响问题定期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信息。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与国家统计局组成的联合项目组在联合国行政协调委员会/营养分委员会(ACC/SCN)的食物与营养监测合作规划(Interagency Food and Nutrition Surveillance Program, IFNS)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于1988-1992年开始“建立中国食物营养监测体系”的试点工作[4]。
在监测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营养监测系统。该食物营养监测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项目建设的开始阶段就把目光对准信息的使用者,对准信息的“用户”。因此监测系统开展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进行监测信息的使用者以及“潜在”的用户进行调查[5],其目的在于使监测信息真正能适合“用户”的需要,使监测信息更有针对性,能最大限度为使用者所利用。监测者与使用者之间联系应当是双向的、经常性的,这样可随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也为他们提供有关的信息。监测者与使用者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我们为使用者提供有关食物营养方面的信息,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服务,通过政策的制定又可以促进食物营养工作的改善。
考虑到未来系统的可持续性、完整性和代表性,我们没有采用通常的一次性膳食调查方法,而是将食物消费调查与我国特有的城乡住户社会经济调查相结合。中国国家统计局所属的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和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城乡住户调查始于50年代,自1978年后该系统更加正规化、规范化,经过数年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经济与食物消费方面的资料。城乡调查队的住户调查资料是以季度为单位由专门的机构(各省、市、县级的专业城调队、农调队),专门人员(专业调查员)及经过专门培训的基层人员(辅助调查员)深入住户收集、整理住户的日记帐本,这样可以得到每个住户一年365天的食物消费资料。由于食物消费数据包括全年四个季度,而且每天都有记录,这样比一般的人群膳食调查采用3-5天称重记帐法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情况,更具有代表性。同时还可以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库得到其他相关家庭社会经济资料,这样大大丰富了辅助材料的内容。由于住户社会经济调查每年进行,食物数据不但可以进行现状分析还可以进行动态研究,不仅可以分析食物消费行为还可以与社会经济因素相联系。
试点工作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骤是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第二步骤是从1990年开始在六省一市(北京、河北、黑龙江、宁夏、浙江、广东及四川)进行试点,数据分析于1992年完成。
为了借鉴历史,对国家统计局主持进行的“1987年儿童情况抽样调查”的数据和相应住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再分析。其目的是通过历史资料深入分析制定1990年试点调查方案,同时在住户调查基础上对食物调查的分类进行修改与补充,增加了体格测量指标,以及健康卫生状况,母婴喂养、疾病及卫生服务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方案。
通过对1987年中国儿童情况抽样调查中九个省市自治区的91011名学龄前儿童的体格测量材料的进一步分析,第一次全面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国际标准对我国儿童生长发育进行计算(过去我国一直使用我国制订的城市、农村标准进行计算,无法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在每年的世界儿童状况报告的数据表中儿童营养不良一栏中我国无数据),这样计算出的结果科学性强,可与国际接轨,从此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中有了中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数据,对我国儿童营养状况有了客观的评价。
通过对1987年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还说明,儿童体格发育与家庭平均收入有密切关系,而在同一收入水平上,与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有关:,农村中接受母乳喂养婴儿的身高、体重优于非母乳喂养婴儿;呼吸系统疾病和腹泻疾病对儿童体格发育有不利影响[6]。
在项目执行期间,1990年9月联合国在美国纽约召开了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李鹏总理代表我国政府在两个文件上签了字,对国际社会作出了庄严承诺,要为认真改善儿童生存发展状况,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推动儿童事业的发展做出不懈努力。大会提出了包括儿童营养状况在内的数十项具体指标,并要求各国政府努力建立科学、规范的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对儿童发展目标实施全面监测评估。我国政府将《儿童发展纲要》纳入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7]。这就给我们的监测工作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在充分分析历史数据的基础上,1990年的试点监测在六省一市进行,监测数据来自两个方面,主要调查数据是在国家统计局的住户调查中进行,调查样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样本包括237个市、县,共有8629户城市住户11840户农村住户,调查包括5341名六岁以下儿童,其中农村3854名城市1487名。
在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体格测量标准化检查及质量控制检查,证明其可信程度可与国际上同类测量相比较。
辅助数据包括由地方卫生部门收集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婴儿死亡率、社会经济状况、疾病等数据,为进一步数据分析提供必要资料。
在试点过程中还进行了两次信息使用者调查,以了解他们对信息的内容及形式的需求。
通过对1990年的监测数据的分析及1987与1990年的比较发现,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不断改善,特别是城市改善程度好于农村。为反映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均衡程度,首次引入并计算了儿童生长发育的基尼(GINI)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农村的基尼系数为0.18[8], 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有扩大的趋势,这个结果与农村住户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相一致。
1987年的调查资料说明家庭收入、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儿童生长发育有关,1990年的数据再次说明这一点,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控制热能摄入和腹泻这两个因素后,收入与教育程度的影响大大降低,这说明,要想改善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在努力提高收入和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的同时,将预防腹泻的措施和保证膳食的热能的摄入纳入扶贫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1990年的试点,提出了精简指标体系,使之纳入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中去的建议,并提出食物营养监测可每2年进行一次,使之适应每5年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需求。
1995年在第1次试点的基础上开始了第2次试点监测,共抽取城市住户8492户,农村17398户,体格测量仍然是6岁以下儿童。在数据分析中详细比较了城市、农村住户的收入、食物消费及膳食模式的变化,在分析中将收入组分成六组,突出了占10%最高收入组和占10%的最低收入组的情况,在七省中大部分省的两个收入组的比例有扩大的趋势(1990年与1995年比较),两个收入组在食物摄入和营养素摄入方面有较大的不同。明确提出在农村中应将改善营养问题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而城市的重点应放在防止营养不平衡上。通过分析可以得到的几组监测数据,探讨了贫困人群的营养问题并提出改善政策建议,提出贫困人群的营养不良不但对儿童死亡率,成人慢病等健康有很大关系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9]。
2.2 1996-2000年–监测系统建立阶段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与国家统计局联合项目组认真总结了前两次的试点经验,认为前两次的试点工作对于全面了解我国儿童营养状况及变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的客观要求,对原样本的大小和可操作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原国家统计局的住户样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这样住户相对比较分散,增加了儿童体格测量等调查的工作难度,给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又由于客观上六岁以下儿童数量不足,使得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受到限制。
为此,我们提出了以卫生部在全国设立的145个疾病监测点为基础,结合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调查总队和农村社会调查总队分布在全国600个样本区县建立我国食物营养监测网。样本的抽样依照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指标体系,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城市、一般农村和较贫困农村三个分层,进行2次抽样,抽取40个区县作为全国食物营养监测点。这些监测点既是国家疾病监测点,又是国家统计局的常规抽样点,有利于利用国家统计局和卫生部两方面的数据。通过对监测点的监测,定期收集样本住户中儿童营养状况、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情况及健康情况和住户卫生设施情况,同时收集相应点的全年食物消费数据结合来自疾病监测点的公共卫生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取得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和营养健康状况的资料,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卫生部卫生防疫司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试点工作结果进行了评估并通过新的抽样方案。在此基础上,卫生部决定正式建立我国食物营养监测系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它列入了1996-2000年与中国政府合作项目之一,继续支持我国的儿童营养改善项目。
1998年开始进行建立正式食物营养监测系统后的第一轮监测,在预先确定的40个监测点中包括城市14个点,农村26个点,其中包括一般农村17个,较贫困农村9个。共调查6岁以下儿童16436个,其中城市儿童5779个,农村儿童10657个。其中5岁以下儿童数分别为8688和4860个[10]。
在1998年的调查表中,我们增加了4个月以内婴儿纯母乳喂养情况、儿童患病就诊和两岁以内婴幼儿各类辅助食品添加情况的内容。
通过对1998年调查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4个月以内婴儿纯母乳喂养可以大大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平均身高与体重比非纯母乳喂养儿童高1.2厘米,重0.35公斤;纯母乳喂养还可以降低儿童腹泻患病率。研究还表明我国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的关键月龄为4-18个月,计算显示在城市4-12月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是4个月前的3.3倍,而农村为7.42倍。所以重点加强这个年龄段的营养改善工作会事半功倍。数据还表明,及时给4个月以后的婴儿添辅助食品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很有好处,主要应当添加动物性食物和蔬菜水果,用于补充动物性蛋白和各种微量元素,这对儿童身长(高)发育有明显作用。
基于对1998年的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对2000年的调查又作了一些调整和修改,一是为了使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对具体点的抽样中,采用每个点先抽2个办事处或乡,每个办事处或乡再抽2个居民委员会或村,要保证每个基层样本点不少于400户;为了与国际通用的分析方法一致,调查对象由6岁以下儿童改为5岁以下儿童,这样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遗传因素对儿童身高体重的影响;通过对1998年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儿童患营养不良的高峰期出现在4-18个月,所以增加对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调查内容,对于改善他们的营养不良有重要意义,所以在2000年的调查表中增加了2岁以下儿童各种辅助食品添加次数的调查内容。
2000年监测数据来自全国40个食物营养监测点,总共抽取5岁以下儿童16491人,其中男童9099名,女童7392名。按城市、一般农村和较贫困农村三层进行分析,并与1998年数据进行比较,同时将西部作为一个“样本”加以分析,在26个农村监测点中有10个属于西部地区,其余属东部地区,分析结果表明东、西部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有明显差别,西部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几乎是东部的一倍,从1998年和2000年数据看,西部儿童的营养状况,特别是生长迟缓率没有什么改善。从绝对值看东、西部的每个年龄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与东部均有明显差别,身高相差1.8厘米,体重相差0.6公斤。
2000年的监测结果的分析,使得我们对我国儿童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从4个月开始对婴幼儿进行合理的辅助食品添加与提倡母乳喂养同样重要。通过对多年来的监测数据表明,总的说来我国儿童发育状况不断改进,但西部地区的儿童发育状况不容乐观。东部、西部地区差别越来越大,要想进一步提高我国儿童生长发育的整体水平,关键在于改善西部儿童的营养状况,所以及时加强对西部地区的食物营养监测十分必要。
为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卫生部在下一个周期内,要加强对西部地区的食物营养监测工作,并决定2001年首先在甘肃开展省级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在西部地区进行推广。
2.3 2001年后 - 发展阶段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食物营养监测系统,发挥系统在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监测、评估的作用,和提供城市农村食物消费情况,扩大它的内涵与外延,我们进行了营养不良对经济,健康及生存影响的研究[11] [12]。研究涉及两个时间周期,一个是对1992-2000年现状的分析,目的是为了用具体数字说明由于前10年营养改善的结果,即儿童低体重患病率、生长迟缓率的降低和碘缺乏的降低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如果2001-2010年间营养缺乏继续改善或无改善将产生的效益或损失的预测。另一个时间周期是2001年至2010年,其目的对今后10年的营养改善及相关问题进行估计,计算由此可能引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如果营养缺乏无改善将由此带来多少经济损失。为决策者提供营养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实际描述。在研究对象上使用两个群体,一个是全国,另一个是国家确定的西部地区,这样划分的目的在于突出相对贫困地区的问题,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通过成本/效益的分析,使决策者认识到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它是一件事半功倍,功在当代,利在子孙,利国利民的战略问题。
通过多年的监测,我们认识到中国的儿童营养问题主要是西部及西南贫困农村的问题,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生活习惯极不相同,改善各地的营养状况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建立省级监测试点很有必要。因此选择甘肃作为建立西部省级监测系统的试点,取得经验后在西部地区推广。
甘肃食物营养监测系统是一个省级监测系统,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儿童营养状况差异很大,具有西部地区的代表性。
为了更全面反映全省的食物消费与营养状况,特别是反映贫困地区的问题和实际情况,将全省按照经济状况分为城市、一般农村、较贫困农村和贫困农村四层。经济情况的分类依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研究成果-“中国农村分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研究报告”,将整个样本分为城市、一般农村、较贫困农村和贫困农村四层,每层抽取2个县(区),同时考虑甘肃民族分布,样本中有一个回族监测点和一个藏族监测点。
通过对甘肃2001年监测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果:甘肃儿童营养问题主要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儿童的低体重和生长迟缓情况较为严重,与其他地区(儿童营养不良在2岁前呈上升趋势,且在2岁时达到高峰,其后呈下降趋势)不同的是,甘肃省农村地区2-5岁儿童营养不良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因此改善这一地区的营养不良情况除要强调2岁以前的营养改善外,还必须改善2-5岁儿童的营养不良问题。
三、营养监测工作流程
1. 十年来的监测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此同时也逐渐摸索和完善了一套开展食物营养监测的工作流程。
A准备阶段
在每次正式开展工作前,首先要召开“用户”座谈会,听取政府有关部门,妇女儿童工作者、农业工作者、国家计划工作者和统计工作者,以及国际合作组织的意见。征求他们对下一轮食物营养监测工作的意见。主要内容包括:对食物营养监测的具体要求;样本的要求;希望通过这个系统得到那些信息。接着,根据提出的意见修改调查表,论证样本的代表性,在召开专家论证会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的现场试验,对调查表进行必要的修改。最后完成调查方案。与此同时,确定统计局住户调查点,开始收集为期一年的食物消费数据。
B培训阶段
做好调查前的技术培训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培训采用直接培训调查点人员的方式,省级卫生防疫人员也参加培训,作为二次培训的师资。培训内容包括:(1)现场调查内容及身高体重测量培训;(2 )儿童及母亲血色素测定;(3 )计算机录入程序培训等3个部分。
通过培训,使监测点人员了解营养监测项目的事实,抽样方法,学会设计本监测点的抽样方案,掌握身高计和身长计的测量要点,特别要使现场测量人员认识到越是对于小年龄儿童身长测量越要注意准确性,要学会电子秤的使用方法以及调查表的调查技巧和填写注意事项,使实验室人员掌握统一的血色素测定方法.
由各省参加培训人员负责本省调查点的抽样和组织二次培训,直接培训现场调查人员.
C 现场调查和质量控制
现场调查要求在7-9月进行,因为这时测量体重比较方便.现场质量控制分国家级质控和省级质控两级,在现场调查期间,国家级技术组要分赴4-6个调查点,各省也要在本省选择1/4的点作质控.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D 数据录入和清理分析
要求10月底完成数据录入,11月完成数据清理,12月写出初步分析报告,年底前举行新闻发布会,使用户和有关部门尽快掌握信息.
四、 今后方向
● 要继续加强食物营养监测工作,特别是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地区,重点区域的监测。根据上述结果我们提出改善营养状况要以农村为重点,以2岁以下儿童和孕妇为重点,城市以正确引导消费为重点,以西部为重点的原则。
● 加强营养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特别是及时向决策者提供全面信息。
● 开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营养问题与评价”课题,研究不同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营养标准。
● 进行国民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营养状况指标体系研究,努力使之正式纳入国家指标体系。为提高我国全民族的健康,配合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服务。
● 监测同时开展干预试点工作。
参考文献:
1. 世界儿童状况,纽约 1996,1998,2000,UNICEF ISBN92-806-353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十年代儿童发展状况-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后续行动国家报告,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01年5月,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站,政策法规,2002年11月14日
4. 国际食物、营养与社会经济发展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64-69
5. 沈铁夫等,营养监测信息使用者调查报告,中国七省市食物营养与健康状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184-201
6. 葛可佑,何武,常莹等,九省学龄前儿童身体测量资料的进一步分析,国际食物、营养与社会经济发展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0-7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十年代儿童发展状况-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后续行动国家报告,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01年5月,5
8. 沈铁夫等,儿童生长发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来自中国营养监测体系的信息,中国七省市食物营养与健康状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77
9. 陈春明,王玉英,论营养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卫生研究2000 第29卷第5 期,305-312
10. 富振英,何 武,饶克勤,建立国家食物与营养监测系统抽样方案与质量控制,卫生研究2000 第29卷第5 期,267-278
11.Ross J, Chen CM, , He W, Fu G, Wang YY,Fu ZY and Chen MX,2003 Effects of malnutrition on economic productivity in China, as estimated by PROFILES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6,195-205
12. Ross J, Chen CM, He W, Fu G, Wang YY, Fu ZY, and Chen MX, 2003 Effects of malnutrition on child survival in China, as estimated by PROFILES,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6,187-193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